平阳水头找富婆公告显示,科大讯飞预计2020年一季度归母净利润实现亏损1.25亿元至1.35亿元,而在2019年同期,该公司实现的净利润超过1亿元。
科大讯飞在公告中自陈,新冠疫情较大程度上延缓了公司一季度项目的实施、交付、验收等相关工作的进度,因此也影响了收入的实现进度。
业绩转负的背后,科大讯飞在资本市场也被投下利空一票。《胡同财经》注意到,在业绩预告前,科大讯飞主力资金持续净流出,而北上资金也在近期高位减持。
作为近年兴起的人工智能概念第一股,2008年上市的科大讯飞,从2017年起开始受到市场关注。
彼时,站在人工智能风口的科大讯飞受到资金追捧,股价迅猛上涨。数据显示,其股价从2017年5月的20元区间,6个月即飙升至70元上方,股价涨幅超过250%,市值一度突破1000亿元,而质疑声也随之而来。
2017年8月,处于上涨通道的科大讯飞被公开质疑。当年8月29日,长江商学院终身教授薛云奎在其个人微信公众号智慧财报发文,质疑科大讯飞存在巨大泡沫,并将科大讯飞定义为股市上的大公司,财报上的小公司。
2018年4月,科大讯飞发布2017年财报之际,质疑声更是接踵而至。年报披露,2017年科大讯飞实现营收约54.5亿元,同比增长64%;归母净利润约为4.4亿元,同比下滑10.27%。据悉,这也是科大讯飞上市以来首次净利润负增长,增收不增利。
《胡同财经》注意到,科大讯飞增收不增利的情形仍然存在。2018年财报显示,科大讯飞实现营收79.2亿元,同比增长45.9%;实现归母净利润5.4亿元,同比增幅23%,远远落后于营收增速。
2019年,科大讯飞营收首次突破100亿元关口,达到100.9亿元,同比增长27%;实现归母净利润7.9亿元,同比增长45%。
看似靓丽的业绩背后,暗藏阴云。按科大讯飞披露的数据进行测算,2017年至2019年三年间,该公司的净利润率分别为8.07%、6.82%以及7.8%,几近裹足不前。
在反映公司经营情况的另一个重要指标——经营性净现金流方面,科大讯飞亦乏善可陈。据Wind统计,2017年二季度以来,科大讯飞在每年的前三季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均为负值,只在每年的四季度逆转为净流入状态。
不仅如此,科大讯飞多年投资回报仍旧渺茫。2017年6月以来,该公司每年的投资活动现金流入净额均为负值,截至2019年三季度,科大讯飞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净额为-29亿元,相比2018年的-19.2亿元,缺口继续扩大。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从2017年以来质疑声不断,科大讯飞的股价却异常稳定。截至2020年4月14日,其总市值仍高达771亿元,距离800亿元只需不到4%的涨幅。
事实上,社保基金亦曾在该股上数度进出。据Wind数据显示,2016年年末,全国社保基金新进了该股并且位列前十大流通股东。
而在2017年二季度,全国社保基金即退出前10大流通股东之列。2019年一季度,全国社保基金的身影再次出现在科大讯飞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全国社保基金一一六组合持股671.9万股,为新进股东。2019年中报显示,全国社保基金一一六组合持股未变。
Aipo数据网披露的数据显示,2019年二季度以来,北上资金不断增持科大讯飞,并在2020年初达到高峰。截至2020年2月6日,北上资金对科大讯飞持股达9710万股,持股比例4.41%。
不过,自此之后,或叠加疫情影响,北上资金迅速减持所持科大讯飞股份。从2月21日的高点算起,在不足两个月的时间里,北上资金持有科大讯飞股份数降至6840万股,持股比例缩减至3.11%。
《胡同财经》注意到,北上资金增减持与科大讯飞股价表现大体一致,在减持期间,科大讯飞的股价也一同下滑,按4月8日35.59元股价测算,在不足两个月内,北上资金减持科大讯飞的金额高达10.6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东方财富数据显示,科大讯飞的主力资金亦在近期呈现净流出状态,最近10日,科大讯飞主力资金流入43.18亿元,主力流出48.83亿元,主力净流出5.66亿元。
北上资金减持,主力资金持续缩水,在一季度业绩雷中,科大讯飞的770亿市值,成色将面临市场检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