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姐威客助手全球科幻开发者大会汇聚中外科技专家、知名创作者、企业家与科幻爱好者,致力于创建国际化交流、研发、创作的数字空间,探索科技、文旅、教育、娱乐等领域中新兴的创业机遇、协作方式、社交场景和经济价值。我们特邀科幻专家,探讨热点问题、发展趋势、面对挑战及解决方案等。
在AI领域,无论是Open AI、Google,还是商汤、科大讯飞,无不卷入看不见硝烟的科技竞赛。如何分辨AI的“善”与“恶”?如何将AI控制在“善”的范围内?AI未来的价值究竟有多大?就这些问题,我们请教了在AI领域深耕多年的商汤智能产业研究院院长田丰先生。
田丰:人与AI是一种新工具的关系。农业时代是耕牛,工业时代是机器,现在是智能体,这些都是为人类服务的。适者生存,AI能为人类服务、解决人类的问题,与人类共事或共情才能存在下去,人类不喜欢的或不能产生实际生产力的都会被淘汰掉。
田丰:爱因斯坦说过,科技不能超越人性,超越人性就会出现问题。科技究竟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智能向善,我们通过法律、各种标准、治理体系,限制人利用技术“做坏事”,让技术可控。
研发、运营、用户三个层面的责任,组成追责体系和溯源体系。首先是研发责任,所有做大模型科研,或者做集成科研的团队是有责任的,而且是要在科技部备案的。第二,不管是在互联网平台或生产力平台上去运行,平台有责任。第三,用户其实有时候会故意误导这个模型做违法的事情,要负应有的责任。
田丰:从本质来看,AI能力分为知识、推理、执行三个层面。AI大模型可以汇集全世界的知识,比任何一个人类专家要博学得多。推理层面,AI能掌握成千上万种不同的个人思维链条。执行层面,机器人执行人类的指令生产产品、科研装备或做试验,是“新智生产力”赋能“新质生产力”、改变物理世界的过程。从AI这三个能力看,它还在顺着人类的要求往前发展。只不过之前的自动化机器是解决的体力劳动,现在解决的是初阶脑力劳动,到具身智能+通用人工智能的超级机器人阶段可以同时解决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
大模型智能体最终其实会先影响人类的精神世界,然后再去改变物理世界。商汤最近通过语言类大模型做了一个虚拟社交智能体,然后带着剧情、正能量价值观和人类的喜好与粉丝聊天,大家可以通过下载“筑梦岛”APP体验。这就是在改变我们的精神世界。
改变物理世界,需要会使用工具、创造工具、自己编程、自我改进的智能体。当把智能体安装到机器人大脑里,可以先在数字世界的仿真环境中做测试,比如在咖啡厅端咖啡,在汽车工厂造车。等到比较成熟之后,投入物理世界的生产测试环境之中,改造物理世界,商汤日日新大模型赋能松应科技打造了机器人的仿真训练虚拟场景。
田丰:人类为什么需要AI?因为旧质生产力已经消退了,新质生产力必须得出来,否则人类就会陷入“马尔萨斯陷阱”。OpenAI创始人萨姆·奥特曼在《万物摩尔定律》中提出一个设想,未来所有的日常生活用品都是AI加机器人制造的,而且机器人是租用的,可以采矿、生产制造。地球资源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必须要开采太阳系的资源。我认为通用人工智能体和机器人,实际上是人类迈向太阳系的一张船票。而人类个体其实还是比较脆弱,或者说在高风险的太空环境生存是很难的。所以,要去开发火星,先送上去100个AI机器人,然后机器人利用资源再去生产更多的机器人,等到将火星生存环境改造得比较舒适的时候,人类再集体迁移过去。
这并不是突发奇想。“冯·诺依曼探测器假说”提出,智慧生物可能会制造大量的可自我复制的机器人( Self-replicating spacecraft )来进行太空探索。如果借助冯·诺依曼探测器,外星人便可“足不出户”地开展远距离探索。冯·诺依曼探测器可以在宇宙中快速飞行,还能进行自我复制,使数量和范围实现指数级增长,这非常像《三体》中三体星人向地球发出 “水滴”探测器。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人工智能是必须的,否则人类还会陷入灾难性的内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