涛哥的鄙视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一批新产业克难中迎来新机遇。其中,“无人经济”的场景应用让人印象深刻。
比如,无人咖啡亭、无人超市。还有无人小车短距离运货,无人机进行高空观察和消毒作业。
本文从一家上海企业的机器人咖啡亭案例入手,试图挑开关于这个产业挑战和前景的幕帘。
这是一台占地2.5平方米的无人咖啡店,由上海氦豚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发明。
消费者可以通过手机付款下单,品种有美式咖啡、法式欧蕾,也有复杂的玫瑰荔枝拿铁、中东摩卡奇诺,还有饮品如抹茶拿铁、热巧克力等,种类超过40种。
下单后,透明仓里的咖啡豆哗啦啦开始现磨、萃取。机械臂如同人手一般,一杯与市面上品牌咖啡店出品的卖相、口感差不多的奶咖,就这样新鲜出炉了。
氦豚科技成立于2018年,核心团队由毕业于复旦、中科大、同济、中科院、欧美高校的30余名博士、硕士组成,多数骨干曾任职于华为、微软、三一重工等企业,部分人员是国内最早从事机器人咖啡亭、机器人甜品店、服务机器人、清洁机器人的研发人员。企业花了2年时间研发这台机器,于2019年将产品推向市场。
如今,星巴克、瑞幸等品牌,已经培养出一大批中国咖啡消费者,中国市场的咖啡销量每年达到1万亿元以上,并快速增长,未来潜力巨大。
其中,现磨咖啡越来越受欢迎。但是对普通人来说,每天花30元左右喝一杯现磨咖啡,依然价格不菲。现在,这台机器人制作的与品牌咖啡同品质的现磨咖啡,售价为美式咖啡9.9元、拿铁咖啡13.9元,对消费者有吸引力。
那么,消费者是否线月,机器人咖啡亭被放入长宁区的一家甲级写字楼里试运营。起初,前来看热闹的上班族们发出各种疑问。
目睹了透明仓内的全自动操作过程,又品尝了咖啡的口感之后,疑虑基本消除。机器就这样在写字楼开始了营业之旅。1天能卖出300杯,凌晨2点还有人下单。
之后,公司带着这台机器,参加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进博会。所有参会者都对它十分好奇。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前来购买咖啡的人络绎不绝,高峰时一度有100多人排队,多家企业前来咨询合作。
展会观众更加专业,他们的问题是:“机器售价多少钱?”“试运营点销量怎样?”“一天最多能卖出多少杯?”“售后维护怎么处理?”“物料怎么补给,是否需要订制?”
目前,机器出口海外定价39.6万元/台,国内内销定价34.9万/台,加盟的话会便宜一些。
,毕竟比起自动果汁机、椰汁机、迷你欢唱机,近40万元的售价有点贵。不过,也有人
:上海咖啡店的租金成本十分高,加上水电成本、人工成本,一年下来投入不菲。而只需一次性投入的机器人咖啡亭,可24小时营业,每天仅一人花1小时进行维护和补货即可,还是具有相当大的成本优势。有一对来自江苏的夫妻,听说了这台机器后,
,观察消费情况。两天之后,他们主动找上门来,买了几台机器,还提出了自己的蹲点建议。原来,运维人员当天8点以后才去写字楼补料,此时正是白领们进进出出的高峰。人们路过大堂本想顺手买一杯咖啡,却发现机器正被人围起来进行作业,以为发生了故障。夫妻俩建议,运维人员每天务必要在8点前到达写字楼完成工作。
糖浆容易黏着机器,还有清洁难度,至今,自动贩卖机都没有糖浆这个选项。如此一来,榛果拿铁、香草拿铁等一系列花式口味,只能在人工咖啡店里才能品尝到。张炜说,他们为出浆系统颇费了一番脑筋。全世界几乎都没有独立的自动出浆机器。因为市场需求很少,企业研发动力不足。机器出浆,不仅要求
,误差必须控制在正负0.5克之内。加上每次还得自动清洗机器管道,保证下一次换浆液时管道是干净的,食品是安全的,团队只能进行自主研发。又比如出冰系统。自动贩卖机一般只能用碎冰,但机器人咖啡亭用的是块冰。难度在于保证
。目前自动块冰机器,全球只有日本企业在做,进价特别贵,又逼得团队自主研发。也有些细节,
杯盖的尺寸、厚薄,机器卡到固定位置就行。机器人咖啡亭的扣盖,背后是一套“柔性生产系统”。无论是透明塑料冷饮杯,还是热饮纸杯,它都可以变化力度、角度,准确扣盖。
,由传感器提供不同杯子的具体数据,后台再计算每一次扣盖的压力、角度,扣完之后还有传感器回传数据进行检查,保证严丝合缝。如此,才能做到灵活给各种杯子扣盖。此外,机械臂摇匀也是复杂的自动化技术。模仿鸡尾酒摇匀动作的机械臂,国外有企业生产制作,但是价格昂贵,最终团队还是自主研发机械臂控制算法。
。”张炜说,如压力传感器、光电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及专利相关的秘密传感器。每一个子系统背后,都有一套复杂的智能算法。而传统的全自动机器几乎不用传感器,靠的是“卡位”,高级一些的机器,内部传感器低于10个,也谈不上智能和算法。
张炜说,无人咖啡亭理论上可以提供上百种饮品组合,支持极度复杂的辅料添加,
咖啡豆、茶叶、各种粉、各种浆、液态奶……上海的食药监部门此前并未碰到过现制现售食品机包含这么多品种,
。于是,相关部门召集各方专家共同审议,采用客观报告+专家评审的方法。这些专家有的来自食品安全机构,有的来自微生物研究机构,有的来自农业部门,有的来自疾控中心。
面对新问题,专家有时候会直言“这样不行”。张炜询问为什么不行时,专家回答
起初,企业听了有点心灰意冷,但经过仔细请教,发现专家提的意见,往往有一定道理。比如,机器里残留的微生物必须合格,一大难题是液态奶。自动贩卖机普遍采用奶粉,或加工包装处理后的奶,几乎没有机器直接采用新鲜的液态奶。
液态奶与空气的接触面也要符合一定标准。听取专家意见后,企业针对性研发了机器中液态奶的抑菌技术和一些专利技术。而微生物需要通过培养液进行验证,周期比较长,仅液态奶一项,从提出问题到最后达标,双方就耗费了很长时间。还比如,机器提供冰饮。制作加热的东西时,细菌不容易存活,但是冰冷的环境会让细菌进一步繁殖。如何保证冰饮在机器自动运转中的食品安全,也颇费了一番精力。最终,经过磨合与研发,这个机器人咖啡亭通过的
。其实,上海针对自动贩卖机出台过地方标准,但这个机器人咖啡亭比自动贩卖机复杂得多,最后形成了
。比如第一个用于现制现售机器的液态奶标准,第一个可周级别维护的浆液标准,第一个机器全自动杀菌消毒的冰块冰饮标准等。而这套新的“上海标准”,未来有望成为一个蓝本,为后来的智能无人经济产业提供参照。
早在2017年,无人货架、无人便利店的出现,就让传统零售商感受到危机。阿里巴巴、京东、苏宁等纷纷涌入,一度让无人经济成为众星拱月的风口。公开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有138家无人零售企业,其中57家获得融资,总融资额超48亿元。
。现代超市已经比较自动化,无人超市仅仅用智能设备取代收银员的功能,价格也没有更加便宜,还不如有人超市便捷。
,市场上唱衰的声音络绎不绝。尽管在疫情这个特殊时期,让无人经济有了更有利的应用环境,但是资深创投人
,“无人”的成本,是否真的比“有人”低?尤其是无人机器后台的运维人员、编程人员、补料人员,是否比前台的传统服务员劳动力成本更低?
,消费者是否有更大的动力选择无人机器?如果“无人”的体验,并没有超过有人店铺,产品价格也没有更便宜,那消费者凭什么要选择“无人”呢?孙丽说,企业也考察过其他门类,比如无人奶茶是否可行?然而
,这个价格难以收回成本,所以目前奶茶店的无人化并不可行,这并不是技术问题。机器人炒菜,同样如此。简单的沙拉、牛排或许可以,但中国美食博大精深,机器的精准配比尚做不到满足各种复杂口味。对消费者而言,糖醋里脊、宫保鸡丁等,“无人”和“有人”区别不大,而美食还附加了热气腾腾的社交功能,那消费者又何必非要选择冰冷的机器呢?
在“无人零售”这个品类上,咖啡、茶饮、果汁、煎饼、板栗等,未来可能会诞生各种无人机器,但秦志勇强调,
不过,对于“无人车”而言,可能更大的难点确实是技术。疫情期间,无人车只是小场景应用。比如在隔离区的一条走廊里,无人小车自动行驶,自动停靠在房间门口,呼唤里面的人取货。其实这种固定路线的无人小车,多年前在一些现代化工厂、物流仓储中已广泛应用,此次属于适应特殊环境的“升级”运用。
已经可以得到应用。比如特殊工程车辆,在危险环境中可采用无人驾驶。港口码头,可采用无人驾驶运货,这方面上海洋山港已有尝试,但还未普及。值得一提的是,稍微“开一下脑洞”,无人驾驶也能真的上路。
,欧美的卡车司机为此经常集体罢工,给钱也不愿意干。企业物流成本高企,长期矛盾突出。近年来,由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国际运输工人联合会、国际道路运输联盟联合编写了一份报告,呼吁长途运输向无人驾驶卡车转型。
:几大高速公路,专门划出一条车道,供无人驾驶卡车通行。如此一来,几乎没有路障难题,以目前的技术就能保证安全。而高速公路的两端,则设置转运中心,卡车下了高速后,再由司机进行短距离的复杂道路配送。潘海啸说,目前这个呼吁得到各方普遍欢迎,欧洲推行的动力比较大。由此来看,活用现存技术,配合恰到好处的“特殊场景”,
长期来说倒也未必。因为无人化而损失的岗位,有可能在别处产生新的就业契机。工业革命早期,技术的广泛应用也冲击了原本的手工劳动人口,但接着,因为操作机器的需要,诞生了产业工人这样的新群体。根据研究,工业革命时期的岗位置换率达到70%以上。即,
进一步说,技术的发展,正是为了把人从枯燥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原本一个人工作6小时的产出,现在借助智能机器只需要3小时就能完成。
,福利增加,本就是一件好事。而那些增加的闲暇时间,也会产生新的需求,比如美容、健身、旅游、社交、文化等,这些需求量会大大超出工业社会时期,而相关行业又能增加新的就业机会。“所以,从经济学长期分析来看,我
”陈宪说。尤其是目前,中国的数量型人口红利有所下降,但质量型的人口红利,还大有增长潜力。原本的简单劳动力,可以变为受过教育培训的高等劳动力,这种质量型的人口红利,是中国下一轮经济增长的要素之一。与其担忧简单劳动岗位的丧失,
无人经济的背后,离不开“数据”这个新的生产要素。陈宪说,过去,没有大数据的时代,大家主要根据市场形成的价格进行资源配置、决策判断,“
。对上海来说,5年前,很多人担忧这座城市在新技术革命浪潮中跟不上步伐,“但如今,我越来越感到,上海和其他城市相比,具有更多综合的优势。”陈宪分析,
区位优势,一面毗邻江海,一面又是扇面腹地地形,可以很好地对接全球,辐射长三角、经济优势、金融优势、科技优势、文化优势、人才优势,以及此次疫情中表现出来的城市治理优势。这也是为什么华为计划在上海设立研发基地,上海的人才优势和区位优势是因素之一。几大互联网巨头的文娱总部、游戏总部、金融总部也在上海。目前,上海在无人经济、大数据、人工智能领域的标杆企业或许还不太突出,但一旦上海的综合优势发挥出来,新产业的成长速度会更快更稳,构成产业链的优势更强。
正如一些专业人士预计的那样,这次疫情之后,无人经济等新业态,或许会迎来发展的又一轮契机。但能否真正踩准赛道,获得技术创新、商业模式的双赢,考验的是一座城市背后的综合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