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平行发展、西方冲击与清代货币演变大道知行讲堂第60期成功举办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2/12/11 4:17:03 | 【字体:小 大】 |
恶搞白木莲11月27日,由国际儒学联合会儒学与企业管理委员会主办的大道知行讲堂第60期成功举办。本次讲座特邀清华大学陈争平教授主讲,从大历史、平行发展与货币演变,铜钱——古代货币文化的主要载体及清代演变,银元宝、虚银两与西方银元的侵入,清代货币供求变化大势,西方冲击与晚清货币紊乱等方面,与大家一起探究《平行发展、西方冲击与清代货币演变》。讲座在搜狐文化、北京时间、京师云课、快手四个平台同步直播,共计12万余人在线观看。
货币史研究有经济学与文物学两大视角,本次讲座尝试把经济与文化研究相结合,来深化对清代货币演变的认识。陈争平教授从以往货币史研究的主要问题讲起,他认为,可以用“平行发展”观念进行大历史考察。清代货币制度受以往平行发展的影响,承袭明代,采取“不完整的银两和铜钱平行本位制”,清代货币既有以往平行发展影响的遗存,又受到西方文化冲击;通过分析阐述东西方货币发展史的共同点,论证这实际上就是古代货币演进中的“平行发展”。在经济全球化进展的同时,“平行发展”仍然在起作用,这些平行现象是清代货币演变的大历史背景之一。
铜钱是古代货币文化的主要载体,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铜钱的传播,不仅有助于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往来,也有助于传播中国人外圆内方的伦理观。清代白银货币形制,承袭明代,主要形式为“银元宝”,陈争平教授重点讲述了银元宝的流通和形制特点、虚银两的由来、西方银元流入中国、清代白银货币形制演变的三个阶段等。明清白银货币形制加大了交易成本,是一种文化倒退,为西方银元的大肆入侵埋下了伏笔。
清代货币供求关系大致有“供大于求——供求大致平衡——供不应求,出现严重危机——在币制紊乱中供求大致平衡”这样的演变线索。清代中国黄金大量外流,从侧面反映近世中国黄金的世界货币职能大大加强;清代中国一再丧失发展机遇,其中也包括虽然富藏黄金却丧失占据世界货币战制高点的机遇。清中期的货币危机,使钱庄等中国民间金融组织发行的纸质票券应运而生,民间私票的产生与发展显示出了顽强的生命力,反映了中国内生货币的发展方向。
清后期政府无法抵御外敌侵略,西方国家对中国货币的冲击达到了空前地步。几十个国家的银元先后涌入中国,通过不公平贸易,换取中国大量金银。外商银行纷纷把发行纸币作为吸收中国资金、扩张金融势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外钞在中国流通量不断增大,从而进一步加剧了中国币制的紊乱。
在币制紊乱中,中国出现金属货币铸造工艺,从传统的手工翻砂铸造进入了先进的机器化生产的新阶段,加上民间内生货币的发展,显示出货币体系走向现代化方向。
“大道知行讲堂”系列讲座由国际儒学联合会儒学与企业管理委员会组织举办,将持续举办100场,帮助企业家和企业管理者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武装自己,学以致用。下场讲座届时会在“大道知行”微信平台发布相关信息,敬请期待。
|
|
 栏目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