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最最言情小说。专家指出,在信任的前提下,家长理性引导孩子正确使用手机,将它当成工具,并提供示范,注重进一步培养孩子自主与自律性,将事半功倍。
中小学生处于习惯养成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自控能力弱,在校使用手机会分散注意力,影响正常教学秩序。有时甚至会导致消费攀比、游戏沉迷。这是《福建省禁止中小学幼儿园学生携带手机进入课堂的规定》这一立法的背景。这一《规定》也是对2021年2月教育部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的一次细化。
12355广州青少年服务台专家廖凤贤有超过二十年的亲子沟通及家庭类心理咨询经验,她经过研究发现,处在负面评价大于正向评价的压力环境下的孩子,很多时候将包括手机在内的电子产品使用,当作一种自我调适和释放的过程。如果这时,家长谈手机色变,将会激化矛盾,适得其反。“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的东西,孩子就会从其他领域去找。虚拟世界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出口。因为里面有同伴,有共同的声音,也有被认同,被表扬,有合作这种氛围在里面。”廖凤贤提醒家长,九大逆反心理当中,最常见的叫“超限逆反”,作用力越大,反作用力也会越大,“你越堵他就会钻空子,让你看到了就说你又不老实,不允许你用,就产生很多负面的评价。(首先要认同孩子)每个人小的时候依赖父母、家庭,外在的认同,才能形成个人内在的认同。”
在廖凤贤接触的个案中,有的家长只要看到孩子拿起手机,马上就产生反感,随意得出孩子有网瘾等结论。而事实上,心理学上对网瘾的界定是小学生每天使用超过3小时,中学生6小时,并持续三个月以上或半年以上。在廖凤贤看来,家长需要当好教育的“定海神针”,具体到手机使用上,要在充分信任的前提下,引导、帮助孩子明白手机更多是一种工具。她举例说,“我们通过引导,让他知道电子化的东西如果健康去使用,满足自己的学习需要,是比较好的一个事情。甚至家长有一些需求要找网络的时候,让他来帮找,强化手机工具性的功能。我见过好多的案例,其实就是在高压之下全往优秀,如何如何好的方向去推孩子,却忽略了孩子内心的需求。”
具体来说,比如,有时候孩子玩手机,家长可以跟孩子一起用他自己设定的目标,来作出约定,而不是一种家长式的禁止或命令。“我相信父母的方式改变,孩子都会改变,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关系的互动。我们更多的担心,焦虑啊,都是存在着一种不信任。”廖凤贤说道。
父母的这种担心,其实是一种对未知结果存在不确定性的焦虑。廖凤贤举例说,普通人遇到天要下雨,因为有很多方法应对,不会去纠结。但如果一看到孩子看手机就焦虑,等于才看到要下雨就在担心,而不去找解决办法往下走。她以自己和儿子的相处为例说,“儿子玩游戏,我会坐在他旁边,我会问他这是队友还是对手?你为什么有时候用匕首,有时候用短枪,有时候用长枪?等他讲完了以后,我会让他把整个故事重新说一次给我听,其实这就是一个口头作文的一个过程。我在旁边,但是我不是影响他,而是参与其中,就形成了一种良性的互动。过了约定的时间,就告诉他时间差不多了(他就停下来)。他玩的时候,我跟他一起开心着他的开心,亲子关系很好地往前走。”
她进一步建议,中学可以考虑开设和手机相关的正向课堂,跟家庭形成科学引导的合力。“可不可以每个月就找一次连续两节课,给孩子时间,打开手机,把你看到对你的成长学习知识有帮助的,最吸引的地方找出来。看完以后,每一个同学把找到的东西和收获呈现出来。我觉得这样无论是对思维,掌握互联网的应用,还是表达能力,都是非常好的。给他们这么一个空间更加发现手机不同的作用,就是宜疏不宜堵。”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也认为,关于中小学生手机的使用不宜“一刀切”,把手机当作学习、生活的工具之一,反而能让手机助力孩子的成长。“互联网是生活当中常用的工具,完全让孩子不接触,或者孩子一接触你就要惩罚,就过度了。我们一定要从长远的成长发展来考虑问题。引导孩子根据某次学习或某个活动本身要不要用手机,要用多少时间来决定。假设实现当期目标不需要用这个工具,就用其它的,不迷恋手机。这样一来,孩子更本质地认识到互联网、手机是工具,这个问题才从根本上解决了。”
12355广州青少年服务台专家廖凤贤提醒家长,想孩子成为什么样子,家长首先自己要做好示范,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是陪着孩子,还是陪伴孩子?“陪着就是你拿着手机坐在他旁边,陪伴的话呢,就是放下你的手机,一心一意的陪伴他。这是不一样的。你想孩子成为什么样子,你自己就做什么样子。所有的这些规则,我们第一个一定要相信孩子,第二个,自己成为这个规则与约定行为的榜样,那么孩子一定会跟随你。”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进一步指出,手机只是工具,不是目的。孩子如果不自律,就难以在成长过程中发展出自主性。家长应在尊重教育规律的前提下,一方面,为孩子创造比手机更有吸引力,更丰富的生活;另一方面 ,给孩子“试错”和作主的机会,引导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这一点更为关键。他语重心长地说,“我们很多家长总是认为,把孩子所有事都管起来就好了,这样孩子自主性没有了,成年后什么事都作不了主,没有那个意识和能力。要看得更长远一些,对孩子更放手,但并不是放任,你可以提供一些建议,但是最终让孩子做决定。这个过程中可能孩子会做出一些不利的,吃亏的决定,经过若干次以后,他就知道怎么做,怎么选择,才是更适合自己的。长大以后,才会有健全的自主性,自律,有自信,有动力。”
【苏州监测报告/短视频】2020年苏州市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社会版报告专题短视频系列,欢迎转发给老师、家长!
【苏州监测报告/PDF下载】2020年度苏州市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报告出炉!
【苏州监测报告】2020年苏州市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社会版报告发布会PPT,欢迎转发给老师、家长!
教育测评论文丨“停课不停学”初期全国中小学生居家学习特征剖析——基于全国五省六市(区)学生、家长和教师的调查分析
表彰分享2020年度苏州市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结果运用优秀案例表彰分享会圆满举行
优秀案例评选综述丨2020年度苏州市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结果运用优秀案例评选综述
优秀案例宣传报道①丨基于监测数据,以“自能阅读”四维模式撬动学生阅读素养提升
以监测试题为载体,推进”教学评一体化”——苏州市首届教育测评高研班第四期研修活动(初中组)纪实⑧
以监测试题为载体,推进”教学评一体化”——苏州市首届教育测评高研班第四期研修活动(小学组)纪实⑦
西子湖畔取真经,钱塘江边话测评——苏州市首届教育测评高研班第三期研修活动纪实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