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夜玫瑰sp黑马希望AI眼镜能具备更智能的交互方式,如语音控制、指环控制等,同时价格更加亲民。
5.目前,国内已经有一些品牌推出价格较低的AI眼镜,如闪极999元起售的AI眼镜。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一种感觉,翻年一到2025年,国内科技板块就好像憋了几个月的大老爷们儿,支棱得不行——
一觉醒来,人形机器人能摇花手了,DeepSeek能替我上班了,小米又说要搞AI眼镜了。
虽说后来王化出来辟谣说小米布局AI眼镜也不是今年才搞的,但根据网友爆料:
众所周知,一旦小米宣布要入局新赛道,那么基本就意味着这个行业趋于成熟。(bushi)
前几天,Rokid的创始人在余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展示了最新的Rokid Glasses。
不知道看这篇文章的朋友有多少之前接触或者了解过AI眼镜,我们先做一个小调查:
不瞒你说,虽然黑马自诩科技圈老炮,但真正开始重点关注AI眼镜行业,也就是从去年开始。
因为就是从去年开始,包括小米、华为、魅族等厂商纷纷布局AI眼镜的情况下,市面上开始出现了形态较为成熟的产品。
比如销冠Ray-Ban Meta,眼镜上一颗12MP的超广角镜头,最高支持 60 秒的 1080P/60fps 规格的视频录制,支持AI交互,还支持把拍摄的视频照片直接发到Ins、Facebook上面。
又比如Rokid Glasses,同样的1200万像素摄像头,可以实时拍摄视频和照片,接入了通义千问大模型,支持实时翻译、接打电话、问答搜索、识别物体、导航等功能。
还有雷鸟V3、闪极A1等等产品,同样都具备拍照、音频和AI功能,但又站在Ray-Ban Meta肩上,要么把价格卷进三位数,要么升级续航、机身重量等体验。
反正等黑马意识到的时候,市面上的AI眼镜,已经差不多是接近成熟的状态了。
今年1月,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行的CES(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刷到过。
在CES上,有多达14家国内的AR眼镜企业参展,包括了XREAL、Rokid、雷鸟、影目科技、李未可等,堪称“百镜大战”,受到了大量的关注,展位基本都是人山人海。
除了之前提到的几家,Gyges Labs发布的 Halliday AI眼镜也被大量关注,因为它的外观几乎和普通眼镜几乎没有区别,重量控制在了35g,支持指环控制交互,不需要其他终端设备辅助。
还有前几天,Rokid创始人祝铭明在大会上演讲时佩戴的Rokid Glasses,同样也支持指环交互,祝铭明还借助了AI眼镜“作弊”脱稿演讲。
看着这些产品,黑马实在很难和记忆中那些“缺胳膊少腿”的AI眼镜联系在一起。
2013年的时候,谷歌就开始搞智能眼镜概念了,当时它们发过一个Google Glass,只是通过一个小的玻璃柱把信息反射到眼球上,就要卖你1500刀乐。
后来眼镜又开始往“头显”的方向发展,2016年谷歌推出了HoloLens,为了显示效果,脑袋上要顶硕大一个包。
同年,Snapchat倒是推出了眼镜形态的产品,支持拍摄视频,但是只能拍10s。
之后AI眼镜又分化出了更具性价比的路线年,华为发布了智能眼镜“Gentle Monster Eyewear”,但这副眼镜除了本职工作之外,只有一个音频播放功能,换句话说就是整合了蓝牙耳机的眼镜,类似的眼镜小米也推出过。
?聊到这里,黑马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在智能手机已经高度成熟和普及的今天,你们通常会在什么样的场景下选择买一部AI眼镜?
手机的便捷版本,可以在我不方便使用手机的情况下,完成我想要的交互:比如在骑车的时候给我视觉上的实时导航,在我打游戏的时候能够无缝接听电话。
比如我在手机上要呼出AI管家,需要先拿出手机然后放在嘴边,中间可能因为应用之间没有打通,我还需要手动操作;
那么我希望AI眼镜能做到更轻松的呼出,以及更方便的操作链路,比如我可以通过语音就能完成所有交互,或者可以通过指环更顺手的下达指令。
举个例子,前几年我们手机上的AI助手,你让它点个外卖都得磕巴一下,最后还得你自己接管,这种智能程度的AI如果放在眼镜上交互,我估计用户宁愿掏出手机自己操作。
所以前几年,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科技大厂×眼镜厂商的组合,一方提供AI支持,一方负责产品制造。
结果就是,成本更低的深度思考推理模型和AI眼镜的适配程度,几乎可以称得上“量身定做”,AI眼镜可以完成深度思考、拆解复杂问题、推测用户想法等步骤。
我不仅可以让它给我点外卖,还可以问它我今天出门是穿这双AJ还是那双昂跑。
能让黑马心动的AI眼镜动辄就是三四千的价格,抵得上一部不错的中端机,功能却又远不能覆盖手机。
这一趴,黑马相信以小米的能力,整合一波供应链,把AI眼镜的价格打下来应该不成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