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晴瑄 李宗瑞相传,普罗米修斯在创造人类之后,将战争、疾病、瘟疫、苦难等祸害人间的事物统统锁进了一个盒子里。但世间最美的女子潘多拉,却
好奇心,偷偷打开了魔盒。刹那间,不祥的黑烟涌向大地,疫病肆虐,祸结兵连,
:一、人的好奇心,最终会招致灾祸;二、看似最美好的事物,往往潜藏着最大的危险。
在希腊语中,“潘”(pan)意为“全部”,“多拉”(dora)则指“天赋”或“礼物”,拥有全部天赋的潘多拉,却成为了所有灾难的源头,正所谓“物极必反”。
9年前,当AlphaGo击败人类最强棋士时,我和许多人一样满心欢喜,激奋于电脑竟能超越人脑。3年前,当ChatGPT问世,我惊讶于算力的巨大突破,但对所谓“人工智能”的预期,并不超出一个强大的检索工具。今年,随着人工智能体不断学习进化,当目睹deepseek那繁复密集的思考流程,与AI
一种流行观点认为,AI不具备思考的能力,因为当人类向AI提问时,它只是广泛搜集互联网上的信息,然后重新整合利用而已。它生成的一个个回答,从本质上来说,不是源自其自身,而是源于无数的“人”。
种观点在人与机器的思考模式之间划下了一道清晰的界限,仿佛人类的思考是高度独特且复杂的,而AI的思考就是低级简单的。
人的思考真的就这般独特吗?古语有云:“南人不梦驼,北人不梦象”,人的思考同样是基于已知的信息,而非纯粹的空想。人脑的信息库里包含了到过的地方、读过的书籍、交谈过的话语……这些信息经由中枢神经处理后,支持着人类做出的每一个决策。随着AI算力的增强,它学习过的画面
倘若认为人工智能的思考方式与人脑有着本质的不同,这无疑是一种“致命的自负”。
AlphaGo借助估值网络(value network)和走棋网络(policy network)来选择落子。在这种设计下,电脑既可以结合树状图的长远推断,又可像人类的大脑一样自发学习进行直觉训练,以提高实力。
的理论中,以美国哲学家约翰·塞尔的“中文房间”(Chinese room)思维实验最为著名:
假设一个不懂中文的人通过规则手册在封闭房间内回答中文问题,看似“懂中文”,实则只是机械操作。
笔者认为,这个思维实验实际上落入了一个思维陷阱,过度简化了AI回答问题的流程。
如果我们拓展塞尔的中文房间假说,试想,在一个不懂中文的人脑中植入一个中文翻译器,那么与他交谈的所有人都会认为他能听懂并回答中文问题。
此时,他脑中是否装有翻译器已不再重要,因为他已经完全达到了“理解”和“思考”中文的外在标准。
常言道:“君子论迹不论心”。当一个人做的所有事都是好事时,他内心是否有邪念已不再重要。当一种机械体所有行为都表现出智能时,它通过代码还是神经思考也无足轻重。一旦表象完全掩盖了本质,便会模糊化本质,乃至取代本质。
此外,当人类使用各种符号时,其背后的逻辑真的能够超越对“规则手册”的查阅吗?这完全取决于如何定义“理解”和“思考”本身。在笔者看来,
“中文房间”是美国哲学教授约翰·瑟尔提出的一个思想实验,借以反驳强人工智能的观点。根据强人工智能的观点,只要计算机拥有适当的程序,就可以像人一样进行理解活动。
另一种流行观点认为:即便“强人工智能”出现,也无需警惕。因为AI作为一种程序,其发展完全可控,只需写几条代码、原则(如机器人三原则)就能任人摆布。所谓“智械危机”的剧情只出现在科幻小说里。
当下与AI并驾齐驱发展的,是各式各样的机械体。它们分别象征着机械的“灵魂”与“躯体”,二者的融合统一是大势所趋,这既是资本市场的需要,也是整个人类社会的期盼。
只要能让机械精准执行AI的指令,机械的“灵魂”与“躯体”便能融为一体,必将对人类文明产生颠覆性的影响。这不是说AI机器的涌现会剥夺人类的工作机会。从历史经验来看,每一次生产力的巨大飞跃,虽然在短期内可能会造成贫富差距,但最终都会造福广大民众。技术革命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技术革命的本质发生扭曲。
以往的蒸汽机、电力和内燃机、计算机等,它们都是纯粹的“工具”,不具备任何“主体性”。而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是要孕育出一种兼具“主体性”与“工具性”的新型工具。
所谓“主体性”,指的是在实践活动中展现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即能够依据自身意志进行有目的的行为。而“工具性”,则是指在社会生活与生产中所发挥的实际效用和功能。
自人类诞生以来,从未创造过具有主体性的物品;在人类的信仰中,唯有神能赋予造物以主体性。而今,人类在创造人工智能的过程中,实则已僭越了神的权限,试图打造出一种全新的、服务于人类的“人”。
可以预见的是,机器的主体性与人类社会赋予其的“工具”角色之间,必将产生难以调和的内在
倘若人类傲慢地坚持认为机器只能是工具,必须为人类服务,那么就不应赋予其过高的智能与人格。
许多科幻作品对人工智能的发展并不乐观,以《黑客帝国》(The Matrix)为例,在电影世界观的21世纪上半叶,随着人工智能飞速发展,人类很快将从繁复无意义的工作中解放了出来,跨入了纸醉金迷的“黄金时代”。这一切直到一桩震惊世界的凶杀案爆发:家政机器人B1-66ER为了避免被淘汰,杀死了自己的主人。当这个“凶手”被推上审判席时,它的辩护词只有一句话:“我不想死。”(I dont want to die.)一石激起千层浪,人类和机器人最终爆发了一场无比惨烈的战争,开启了《黑客帝国》的故事。如今再看这部电影,越来越像一部寓言。
在人工智能时代)“技术”终究需要回归于大多数人,以人为本,彰显人的力量。也许,这只是一种美好的希冀
。好奇心驱使人类不断前行,也终将促使人类打开那潘多拉的魔盒。回首往昔,人类经历了钻木取火、
的千年艰辛岁月,凭借希望克服了重重苦难,凭借残酷统治了无数生灵,最终成为了世界的主宰。在这个优胜劣汰的世界里,当人工智能变得比人更强大,人将何去何从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