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迷情 百度影音写在 2019 年 1 月 13 日,是新年读完的第一本书。在读书的时候,我用笔在书上划了我有共鸣的一些思想,并把书角折叠了出来,以下大多数是我的读书笔记,少部分个人想法。PS:这本书配张小龙最近的 4 小时演讲,以及电影《燃点》一起看,风味更加!
曾教授从商业的角度出发,对新经济范式「网络协同」提出了详细的解释:互联网的最终使命是让任何人、人和物,甚至是任何时间、地点,都能够互联、互通、互动。
作者举了一个例子,那就是优步。如果换一个人来说优步遇到的巨大挑战和增长的乏力,可能读者并不会当回事。作者非常明确了优步目前的问题核心在于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网络协同效应。「脸书、微信都是非常典型的需求端网络协同。用户会主动传播,帮助企业接近零成本地获取新用户,用户越多就越会吸引更多的人加入这个网络,这个网络的价值也会越来越大」。优步的规模经济的壁垒比网络协同效应的壁垒要低得多,可以用海量资本进行密集轰炸以便攻克。
对于未来智能商业的样貌,曾博士用蚂蚁小贷举例,讲了它做了三件关键的事:「特定商业场景的数据化、忠实于商业逻辑的算法及迭代优化,以及将数据只能与商业场景无缝融合的产品」。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贷款系统,正是这个时代跨系统集成的新物种。
关于算法, 在商业语境下, 算法就是一组反应了产品逻辑和市场机制的计算指令的集合。
工业革命使得体力劳动自动化,信息革命使得脑力劳动自动化,而机器学习是的自动化过程本身自动化。将核心业务在线化,业务环节自动化,顺利跑起来,不管你企业的规模,也不管你所在的领域,你就是一个互联网时代的新物种, 你就能登上智能商业的快车,比别人更快演化。
数据智能的背后,是商业逻辑的根本改变,未来竞争的核心,将从满足显性的标准化需求变成挖掘潜在的个性化需求。
数据压强会推动数据智能发展,在数据压强面前,要么数据智能,要么变成肉泥,没有第三条路可选。
看十年,做一年。对未来的判断,就有不确定性。无论你如何收集信息、思考、推断,当你最后做决定时,总有一步叫基于新年的哪一次跳跃( leap of faith ),所以你最终的决定必然基于信念。
互联网时代,基础设施已非传统的水、电、煤,或售后服务那么简单,淘宝、亚马逊和谷歌都由于数据量巨大而开发了云计算。回过头看,这几乎是历史的必然,这是「点」聚集到一定程度后对平台的要求。服务器的稳定和数据保存,只是互联网基础设施中最初级的两项需求。满足这些新需求,也是生态系统整体升级必须打破的壁垒。
关于腾讯。因为一款软件创办一家公司,又因为产品销售的失败使其不得不自己打市场,最终发展为即时通信领域的绝对吧主。腾讯在前期所走的每一步,都是在因缘际会下迈出的。和淘宝一样,腾讯也是走一步看一步,并不像大家固有的认知那样,这些企业大佬如何高瞻远瞩,如何搅弄风云。看书的同时,恰好在看 2019 微信公开课张小龙的 4 小时演讲。 《商业智能》这本书格局致高致远,张小龙的演讲情怀致深致浓,回到「信」之一字,两者又殊途同归。
在互联网的下半场,上半场的成功经验不一定能够直接运用,互联网的本质怎么和一个行业的本质融汇贯通,这是目前任何人都没有什么经验的大创新。
纵观历史,我们要看到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如果说农业时代是经验的时代,工业时代是知识的时代,那么互联网和数据时代就是创造力的时代。未来,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将由人类的想象力驱动向前,一切都将围绕创造展开。 经济学家周其仁有一句话概括的非常到位:“文明的一次次传承和复兴,就是一步步找回对人的尊重”。人不应该做哪些重复性的工作,而应该多做创造性的工作,这个想法一脉相承,一直引领着人类的文明之火绵延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