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文章讲者:亓文凯,前金正大商学院院长,前瑞士BSD集团商学院执行院长,现任某互联网公司全国培训总监。
内容来源:2019年5月17日,在时代光华主办的2019企业人才学习与培养论坛上,资深企业培训管理者亓文凯进行了以“万物互联下的在线学习进化”为主题的精彩分享。
在万物互联的今天,各个行业都可能受到影响,我们如何打破认知,利用好万物互联的有利之处,完成转变?
第一次与时代光华合作是在2009年,当时我在高科技制造企业BSD集团任职,企业规模5000人左右。
由于多产业协同发展的需要,我们采用在线教育的方式,去解决同岗位不同人员的技能培训。
旨在第一次导入在线学习系统时,就让大家觉得很棒,即使不做运营也能提高学习的粘性。
2015年,我加入一家互联网公司。这次没有进行外部合作,因为公司有5000位软件工程师,所以我们自己做了一套颇具“硬件思维”的在线学习系统。
做了6年在线学习,当我有机会自己做一个在线学习系统,我会如何设计和运营?随着我任职的这家公司涉足物联网领域,又为企业学习带来哪些影响?
今天的物联网,不只停留在概念和想象,更渗入到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它不仅是产业物联网,更是生活物联网。
我们先利用两款物联网智能设备,带大家快速感受一下万物互联的时代,再来看这个物联网时代对企业学习产生的影响。
想吃到一碗好饭,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大米。大家想想,五常大米、东北稻米、泰国香米的烹煮方案,是一样的吗?当然不是!
超市卖的大米,包装袋上都会有一个条形码,将电饭煲与手机连接,用手机扫描包装袋上的条形码,机器就能自动识别这是哪种大米。
除了根据不同大米调节不同的烹煮方案,智能电饭煲还会去“揣摩”用户的口味。
这款电饭煲允许用户在APP上自由调节米饭的软硬程度,大概调节三次,电饭煲就能找到你最喜欢吃的米饭口感。
当这样的电饭煲被售出60万台后,这款电饭煲的生产商就可以从后台拿到大数据,精准地了解全国人民对米饭的口味。
他们甚至可以监测到每个街道、每个城市最喜欢吃什么样的米饭,某种大米的重复购买率是多少等等。
你可能会问,这些数据的商业价值是什么?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这些数据共享给大米销售商,他们就能精准地了解哪些大米适合在哪里销售。
这就是今天的物联网。如果你认为电饭煲案例还仅仅是数据统计的话,我们再举个例子。
云南有一家花卉公司,种植玫瑰、郁金香等等花卉,然后卖给花卉市场,花卉市场再卖给消费者。
花卉公司表示,很多人不懂养花,最主要的原因是不了解湿度、温度、光照和肥力四个指标。而他们可以合作做一款“监测仪”,帮助那些“植物杀手”养花。
这款监测仪形状类似U盘,链接到手机后,会根据中国农业大学后台数据提供的指标来评估植物状况,提醒用户什么时候浇水、什么时候施肥。
这就是物联网对生活的改变,现在“植物杀手”们不会把花养死了。可是,物联网对这家花卉公司的改变是什么?
当这款监测仪销售量超过100万,这家花卉公司已经有了比中国农业大学和中国农业部都要庞大的数据库。
他们精准地知道上海哪个弄堂的人最喜欢君子兰,北京哪条胡同的人最喜欢狐尾兰,山东哪座城市的人最喜欢绿萝。
从此,这家花卉公司生产的所有花卉,根本不需要经过批发商,直接送到花卉批发市场,库存周转大幅提升。
大家都喜欢养花,来交流一下各自的养花心得吧。他们可以不断跟用户互动:需不需要修花的剪子、浇花的喷壶?
原来只是种植花卉的农业公司,逐渐变成了科技公司、大数据公司、精准渠道公司,现在又有了社交电商业务,这就是物联网带来的机遇。
从0到1设计一个学习系统,对培训人来说,是一件可遇不可求、又的确陌生的事情。
因此,我们从一些互联网产品中借鉴了方法论比如智能手环。
2014年前,中国智能手环市场价格大概在500元左右,有50项功能。有一家互联网公司想要进驻这个领域。
通过调查统计,他们找到了5个功能:计步、监测睡眠、来电震动、提醒时间、监测心率。
当然,市场上的手环还有监测配速、呼吸等非常多的功能,但这些都是20%的人才会用到。所以他们一律砍掉,只做5个核心功能。
他们找到了3个痛点:首先,花500元买个手环,大家觉得太贵,因为戴的时间很少。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手环两天就要充一次电,待机时间太短,所以第二个痛点也找到了。
由于砍掉了很多功能,硬件就省了下来,于是把价格做到69元,一下打爆市场。
这就是这家互联网公司非常独特的方法论,只做80%的人能用到的最核心功能,但是所有的原材料和供应商都要求是顶级的。
所以,在设计学习APP时,我们只做了3个功能:看培训课件的功能、考试的功能、搜索知识的功能。
首先,我们公司有两万多人,学习系统上线之初,并没有覆盖所有人,而是将新零售门店作为核心用户。
第二,对于核心用户来说,以上三个功能必不可少。这是由需求到解决,而不是硬造需求。
在设计软件时,我们告诉所有工程师:一定要去讨好用户,而非培训管理员,务必要保证企业员工的学习体验。
第一,通用课程一概不做,只做员工能用到的营销类和产品类的课程;第二,不做社区,社区不是刚需;第三,不做积分。
你会发现,我的运营变得好简单,似乎一切回到2009年刚刚起步的时候,有种化繁为简的感觉。为什么?
四个字,硬核刚需。我只做80%的人能用到的80%功能,这些功能都是“硬核刚需”。
如果这些课程是员工不得不学的,没学完课程,会直接影响他的工作能力甚至收入,我们完全不需要做运营,把事情变得那么复杂。
系统现在支持19万人使用,自主开发5000+的课程,都是高度机密的产品课,每天人均在线分钟。
这是一种反其道而行之的运营方法,但目前只能在“绝对刚需”上使用,这是这种方法的知识边界。
很多人说,我们PC端的交互界面做得特别有意思。其实,整个PC端界面都是照抄我们公司官网。
我们的官网是交易量全球领先的电商网站,每年销售额超千亿。我不认为自己做一套学习系统的交互界面能超过它。
自己抄自己没什么大不了的,我们要用学会用自己企业的方法论去做自己企业的事情。
这两年,人工智能音箱非常火。我们可以对智能音箱提问题,孩子可以要求它讲故事,跑步的时候可以用语音控制它放音乐。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培训部门被认为是一个知识运营部门,知识运营的一大重点是知识整理、搜索。
我们公司400多个品类、4500多款商品,每款商品的产品知识都会分为硬核知识和软核知识。
举个例子,当普通顾客去门店看空气净化器,无非关心它的使用面积、滤芯寿命,这是所有销售都要掌握的,是必须培训的硬核知识。
但是,还有一些顾客会问:空气净化器上有多少孔?材料是PVC还是NVC?风扇扇叶厚度多少?
这些问题看起来很冷门,但当你有一千家门店的时候,这些“冷门”问题会变得屡见不鲜。
如果用强制性培训,让销售全部记下来,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但不记下来,当销售现场出现类似问题,培训部门又会被质疑不够专业。
我们把语音搜索技术嵌入学习系统当中。从此,所有的伙伴可以直接使用语音去查询任何他想知道的冷知识。
在销售现场,Sales被顾客问住了,他必须用最快的时间找到答案。键盘输入可能要一分钟,而语音只需要几秒。
我们新品发布速度很快,一线遇到的问题也五花八门。所以,我们有一个三人小组,每天专门在线处理这些问题。
最忙的时候,系统上一天内出现了12000个没有搜索到答案的问题。这些是需要专人去解决。
当一线销量没有达到预期,培训部门很容易受到质疑:培训没做好,需要加强培训。但具体要加强什么培训?又给不出明确的说法。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培训效果很难被直观、快速评估。这跟我们的身体状况很像。
熟人见面,常常会问及最近身体如何。我们一般只会给一个非常模糊的回答,“还行,又胖了”,或者“最近锻炼得挺多”。
那么,没有精确的数据可以表明身体状况?似乎只有做体检时,医生才能给出一个答案,但也很难用一句话来表达。
大家有没有用过智能手环、智能体脂秤?它们会通过数据汇总、分析,给用户的身体评分。
评分从何得来?它是根据BMI、体脂、肌肉、水分等一系列数据,构成一个综合分数。
不仅如此,系统还会根据评分,提供健康建议。有了这个评分,用户就可以一句话描述身体状况。
我们按照用户角色(讲师或学员)、门店属性、销售额任务、店面规模等维度,为用户匹配学习任务。
讲师需要完成的讲课时长,学员需要接受的培训时长,都一目了然。这个功能不止包含线上学习,也包含面授、集训等活动。
讲师发起面授后,系统会生成一个二维码,通过扫码签到、签退的方法监测整个线下学习任务的完成程度。
跟上文提到的身体评分类似,培训评分是由培训投入时长、内容、形式、分享者等多维度的评分统一核算,构成一个完整的学习评分系统。
有了这套系统,我们可以清楚看到每位员工的成长进度、每个产品的训练进度、每个区域的培训结构。
从而也能判断不同门店的培训时长、内容、形式是否合理,不同阶段的管理者在人才培养当中投入的时间是否合理。
我们将培训评分接入了公司BI系统。业务管理者每天查看自己辖区的销量后,紧接着就能看到培训得分。
目前,这套评分系统已经模拟运行一个月,为培训工作带来很多影响,最显著的一点是以数据倒逼业务培训。
此前,业务部门常常会提一些模糊的诉求,要求培训部给出解决方案,比如这个产品卖得不好,你们培训一下。
但有了这套系统,所有的业务部都能明确知道自己的培训得分是多少、哪个地方扣分了、应该如何调整。
但事实上,我只需要一直控制热量的摄入量和消耗量,即使不称体重,也一样会瘦。热量的摄入量和消耗量,就是领先性指标。
有了这套培训评分系统,培训部门制定的所有解决方案,在系统上都会有实时的评分,帮助我们去实时监测各项领先性指标,让培训效果变得更加可控。
当然,这套培训评分系统离不开硬件支持,是手机、手环、门店客流监测器等硬件共同构建的一套智能评分系统。
这就是物联网设备、软件、算法内容和培训者自己专业程度组合的一种理想状态。
最后,再看一下在线教育者应该关注的领域增强现实技术。
有一个视频,一个黑人在地铁里唱歌,《星球大战》中的暴风兵就站在他的身边。但这并不是好莱坞特效,仅仅用一台手机和一个硬件设备就可以实现。
这就是增强现实技术,在现实世界中嵌套虚拟世界,眼睛看到的和现实发生的完全不同。这项技术如何与企业结合?
现在大家都在提倡无人零售概念。所谓无人,就是把售货员省掉了。顾客进超市拿东西,自助刷脸、刷手机结账。
但是,如果某位顾客要做个新菜,不知道应该选什么食材,还是需要人来帮忙推荐。这要怎么解决?
我们公司的痛点在于,线下门店中的产品高度复杂。如果没有人讲解,即使产品摆在面前,顾客也不知道这是什么。
所以,我们在开发AR技术。当你带上 AR眼镜,就算这个卖场空无一人,AR眼镜也会在你的身边制造一个无时不在的导购员。
还记得前文中提到的语音搜索技术吗?我们把整个语音对话的训练模型全部给到这套AR系统,帮助系统进行人机对话。
从2009年做在线学习到现在,我认为这个领域最好玩的就是不断探索技术的进步。
从PC时代的技术进步,到3G、4G转换中的短视频、直播、APP的兴起,再到5G到来时代的万物互联、AR、全息激光等等,这些技术对学习的转变,都是值得我们去探索的话题。
这些领域的每一代技术进步,都将使我们的学习形式产生质的改变,但它最终能服务我们的,是学习效率的提升。
本文来源:公众号 @笔记侠。中国最大的新商业知识笔记共享平台,微信价值排行榜总榜前十,独家笔记支持湖畔大学、混沌大学、青腾大学、高山大学、中欧创业营、京东商学院、北大国发院等顶尖商学院课程,BAT、TMD、小米、华为、网易等知名企业,丁磊、傅盛、李善友等知名人士,60万企业决策及管理层都在看。
前瞻产业研究院如何抓准行业的下一个风口?未来5年10年行业趋势如何把握?扫一扫立即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