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姊妹“happy”“new”“year”“happy new year”……2019年1月2日,云南路街道寿张路社区传出了整齐的英语阅读声,在这里,30多名年龄50=60岁间的学生正在跟着85后老师学习英语。这位85后老师就是杜晓娟,她是寿张路社区的工作人员,也是土生土长的西镇人。从2016年开始,她陆续开设了韩语课、英语课、礼仪课、智能手机课,免费教授辖区居民,获得社区居民尤其是老年人的夸赞,“活到老学到老,年纪大了能学点新东西,还能和大家聚在一起,挺开心的。”57岁的李文丽笑着说道。
“大家和我一起念‘happy-new-year……”1月2日上午10点半左右,刚走进寿张路社区晓娟英语课堂,记者就被课堂热烈积极的氛围所感染。
当天上午,寿张路社区30多位居民齐聚社区中心,迎来了他们的新年第一课。他们的老师杜晓娟也早就备好了课,并准备好了上课的道具和小游戏,伴随着单词接龙、开火车等小游戏,课堂的氛围越来越热烈,“这个单词大爷您没有答上来呦,大家欢迎大爷给咱们讲个笑话或者唱首歌吧!”仿佛迎合新年愉快的气氛,课堂伊始便笑语欢声不断。随着课堂学习的深入,坐在课堂后排的记者留意到,不少学生们戴着老花镜,或抬头听讲,或低头看书,还时不时地做下笔记手拿本子和笔,毫不马虎地小声跟读着。
据了解,当天课堂上的30多名学生,平均年龄都在50-60岁左右;而台上激情满满的老师,是1988年出生的姑娘、土生土长的西镇人杜晓娟,她也是寿张路社区的工作人员。五六十岁的学生加上30岁出头的老师,这个搭配是很多人想象不到的,但在寿张路社区,大家早已经习以为常。
“我是2017年开设中老年英语学习班的。”说起开设英语班的契机,杜晓娟告诉记者,去年,社区一位75岁的志愿者找到她,说起想学习英语,可以更好地为外国游客做志愿服务,“她说年轻时因家庭原因没机会上学,老年大学离她家又比较远,就想着能在社区学习就好了。”杜晓娟回忆道,当时老人的神情她至今难忘,“老人委屈得眼里都有泪水。”她当场便应了下来,并立刻做好了开课计划和准备,亲自上阵当老师,从开始的20个左右学生,到现在的100多人,她的工作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
面对中老年群体的学生,教学上肯定是有难度的。面对这群特别的学生,杜晓娟自然不会像教普通教学一样。“更注重口语方面的教学。”同时,除了一些小游戏,她也会设计一些类似情景剧的小节目,让学生们能更容易理解。“咱平时买鞋都是一双一双地买,所以这个单词也非常好记,double,就是一对、两个的意思。来大家跟我多读几遍……”教授新单词时,杜晓娟也会将单词代入生活情景中做解释,并让学生们一遍遍跟读,“因为确实,老年人记单词记句子还是有些困难的,需要不断地重复。”另外,在教材选择方面,杜晓娟推荐了老年大学专用教材《英语300句》,“非常生活化,学起来也不枯燥。”除了常规的课本教学,杜晓娟还会根据时下热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做些调整,如在十九大期间进行的“双语十九大专题”,为了降低学习英语的难度,杜晓娟反复查阅对比学习资料,认线多张“十九大关键词双语卡片”,并用英语简单句的句式将这些关键词串联造句。“只学单词是枯燥的,将单词编进老年人最容易接收的句子里,他们就可以‘拽英文’了!”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杜晓娟的中老年英语课固定每周三上午,一共两小时,固定30多个学生来上课,而实际上跟着晓娟老师学习英语的学生实际上一共有100多个,这其中,“有一些老人因为身体的原因,还有一些人因为时间不允许,所以没法来现场学习。”为此,杜晓娟他们专门成立了微信群,进行线多名固定学生,杜晓娟也建立了英语班作业微信群,方便布置作业,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提醒等等。
老师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当,能得到学生们的认可,杜晓娟也是有“两把刷子”的。“我2010年毕业后,在城阳职教中心当过3年老师,其中1年还做过班主任,所以教学也算是轻车熟路。”而教英语,也不是她在社区开设的第一门课,早在2016年,她就在社区免费开办过韩语课。
大学学习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杜晓娟曾作为交换生,赴韩国学习一年,也是这段特殊的经历让杜晓娟的韩语及英语水平迅速提升。2016年3月,她在市南区青少年服务中心举办了一场韩语沙龙,当时吸引了不少人报名参加。杜晓娟本以为来的都是年轻人,但现场一看,从白发苍苍的老人到青涩的中学生,对韩语感兴趣的听众遍布各个年龄段。沙龙活动结束后,听众簇拥着杜晓娟,七嘴八舌得询问各种韩语知识,久久不散场,这也让杜晓娟有了一个念头——在社区学习室开讲韩语,让更多社区居民在家门口就能感受韩国文化。于是,2016年10月21日,作为社区的公益课堂,跟着晓娟轻松学韩语小组正式开课了。因为地道的韩语教学,韩语班吸引了不少人前来学习。“有年轻的大学生,也有周边的居民,甚至有奶奶辈的学生。”当看到头发有些发白的他们还在努力的学习,礼貌地跟自己致意,杜晓娟心里都会充盈着满满的感动。
韩语班是每周六上午上课,占用的是杜晓娟的休息时间,但她从无怨言,一直到2018年上半年,为了迎接峰会,她将教学重点放到了英语及礼仪教学上,韩语课便暂时告一段落,“今年也会根据居民要求进行适时的调整。”课程教授,杜晓娟非常重视学生们的声音,她时不时进行课堂调研,并根据当下需求调整授课内容,如之前开设的礼仪课、智能手机课等等,今年,她还和定陶路小学一起成立了家庭教育服务站,针对青少年心理辅导教育方面展开一系列教学计划。
走进英语课堂,57岁的李文丽戴上老花镜,变身好学生,一个词一个词认真跟读,那勤奋劲儿丝毫不输年轻人。
“退休后也没啥事,我们一起上这个英语课,一是学点新东西感觉挺充实,二是一起聊聊天也能热闹热闹。”一说起晓娟老师的英语课,李文丽就特别兴奋。
从2016年10月的韩语课开始到现在的英语课,李文丽可以说是晓娟老师的“铁杆粉丝”了,她同时还担任了班长的职务,课前负责点名记录出勤,课后则负责在英语班作业微信群里领读每日一句,并不时地督促大家复习。谈起正在学习的英语课程,李文丽显得非常兴奋,“俗话都说‘活到老,学到老,小时候家里的经济条件不允许我上学读书,英语更是零基础。有一回在超市遇见老外和我打招呼,咱也听不懂,也不知道人家是和咱说话,根本没接茬,后来被朋友一说我才反应过来,真是很尴尬,也显得咱没礼貌。”李文丽懊恼道,她坦言,青岛成为越来越开放的国际化城市,她觉得学习英语非常有必要,“最起码能和人家打个招呼,也能展示一下咱的礼貌和素质,不至于那么尴尬。”
本着这样的学习动力再加上自己的学习热情,每周的英语课,李文丽坚持每节课都认真听讲,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一样不落,从一开始的零基础到字母音标的掌握到日常交流的学习,现在,她还每周坚持看1到2部好莱坞英文影片,“我们老年人忘性大,理解也慢,所以我就一遍一遍地反复学习,跟着老师念,现在也掌握得越来越好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