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智波鼬异界之旅在当今的学术界,存在着一种近乎 “狂热” 的现象:无数科研人员削尖脑袋,一心想要在外国期刊发表论文。似乎只有在《Science》《Nature》等国外知名刊物上露脸,才能证明自己的学术水平。过去,国外期刊凭借悠久的历史、广泛的影响力,吸引了全球目光。在上面发文,意味着能得到国际同行的关注,在学术交流、资源获取等方面占得先机。于是,我们的学者们为了能在这些期刊发表成果,耗费大量精力去迎合其要求,从语言的西式表达,到研究方向的 “跟风”,生怕不按其套路出牌就被拒之门外。
就拿某高校的科研团队来说,他们在量子计算领域取得了一项突破性的研究成果。这一成果本可以为我国在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强大助力,然而,团队成员们却首先想到的是将论文投稿至国外的顶尖期刊。为了符合期刊的风格,他们反复修改论文的语言表达,使其更贴近西方的写作习惯;在研究方向的阐述上,也尽量往国外热门的研究分支上靠拢,哪怕这并非他们最初的研究侧重点。最终,论文虽然成功发表,可团队也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自身原本的科研轨道。
静下心来想想,这何尝不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我们拥有深厚的科研底蕴、庞大的人才队伍,难道本土的学术认可就不足以彰显实力?非要远渡重洋,求得他人 “认证”。 像屠呦呦发现青蒿素,当年发表在《科学通报》上的论文,虽未进入 SCI ,但其学术成果依然为国际学术界所认可。还有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哥德巴赫猜想证明、杂交水稻育种等我国科学家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也都是首先发表在国内期刊上,而后走向世界。这些都有力证明了国内期刊一样可以发表领先世界的科研成果,本土的学术土壤同样能够孕育出参天大树。
这种对国外期刊的过度依赖,反映出的是学术不自信,而其带来的危害不止于此。一些涉及关键技术、敏感领域的研究成果在国外期刊发表,存在极大的泄密风险。国外势力虎视眈眈,不少科研细节、技术突破路径就这样拱手相送,为他国做了 “嫁衣”。
此前,某科研团队在新型材料研发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该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有着极高的应用价值。然而,团队为了追求国际影响力,将详细的研究成果投稿至国外一家知名期刊。论文发表后,国外一些军工企业迅速掌握了关键技术信息,不仅使得我国在相关领域的技术优势大打折扣,还让后续的产业化发展面临诸多阻碍,国家投入的大量科研经费也未能收获应有的回报。据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因关键技术论文在国外发表导致的潜在经济损失高达数十亿元。
又比如,在基因技术领域,我国科研人员破译了部分中国人基因核心序列,这本是服务国人健康、推动精准医疗的重大成果,却发表在了国外杂志上。这一行为,无疑为他国针对中国人进行靶向基因生物战提供了可能,严重威胁到国家生物安全防线。
当我们还在为一篇外国期刊的录用通知欣喜若狂时,殊不知可能正危害着国家的科技安全防线。 科研成果首先在国外发表,使得国内同行不能在第一时间受益,影响了中国的科技发展,浪费了国家的科研经费投入,这是个大问题,应该要得到根本改变。引用一句最美的科研 “誓言”: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值得欣慰的是,如今中国的科研实力早已不可同日而语。在自然指数这一衡量科研产出质量与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上,中国已然实现了重大突破。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的自然指数得分已然超过美国许多,这是我国科研实力蓬勃发展的有力见证。
从基础研究到应用技术,中国科研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航天领域,“嫦娥” 系列探测器接连实现月球背面着陆、采样返回等壮举,开启了人类月球探索的新篇章;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建成,为全球提供高精度的定位服务。在量子计算领域,我国成功构建了具有 76 个光子的量子计算机 “九章”,实现了量子优越性,在全球量子竞赛中处于领先地位。在 5G 通信技术方面,中国不仅拥有全球最多的 5G 基站,实现了广泛的网络覆盖,还在 5G 标准制定、专利数量上占据优势,推动着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在新能源领域,我国的风力发电、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多年稳居世界第一,特高压输电技术更是解决了新能源远距离传输的难题,为全球能源绿色发展贡献了 “中国方案”。
这些成就的背后,是我国持续稳定的科技研发投入规模强度、不断增长和提升的科技人力资源数量质量、持续优化的科研条件平台和管理环境。据统计,近年来我国科研经费投入以每年超过 10% 的速度增长,2023 年更是突破 3 万亿元大关;全国科技人才总量超过 2 亿人,其中高层次人才数量持续攀升。大量的科研基础设施投入使用,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为科研人员提供了世界一流的研究条件。如此雄厚的科研实力 “家底”,已然为学术评价体系的转变筑牢了根基。
此时,我们迫切需要一套自主的科技评价体系。国家科技委当仁不让,应挑起大梁。由其牵头,整合各方资源,打造一批覆盖各领域的高水平科技刊物。这些刊物要秉持公正、严谨、创新的宗旨,确保每一篇发表的论文都经得起时间与学术的双重考验。
在稿源组织上,一方面,要积极与国内顶尖科研团队、高校院所建立紧密合作,主动约稿,吸引那些具有开创性、前瞻性的研究成果优先在国内发表;另一方面,通过举办高水平学术会议、设立专项基金等方式,挖掘潜力稿件,充实稿源库。在审稿环节,汇聚国内顶尖学术力量担任编委,严格把关稿件质量。实行 “三审制”,初审编辑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与敏锐的学术眼光,将不符合要求的稿件筛选出去;专家复审邀请各领域权威学者,从学术创新性、研究方法科学性等多维度进行评审,提出专业修改意见;主编终审则从期刊整体定位与发展方向出发,确保刊发稿件的高质量与高水准。
例如,我国某一新兴学科领域的专业期刊,在创办初期便邀请了国内该领域的领军院士担任主编,组建了一支由知名学者、中青年科研骨干组成的编委团队。在稿源上,主编亲自带队与国内各大高校相关实验室对接,邀请他们将最新成果投稿。审稿过程中,编委们各司其职,严格按照国际一流期刊的标准要求每一篇稿件,对于有潜力但尚不完善的稿件,编委们还会亲自指导作者修改完善。短短几年间,该期刊的影响因子便大幅提升,吸引了越来越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成为了该领域的权威刊物之一。如此发展下去,用不了多久,我国自主创办的科技刊物必能形成强大的影响力,成为科研成果发表的首选阵地。
在奖项设置上,除了现有的国家科技奖,还应打造类似诺奖级别的重磅科技大奖。现有的国家科技奖在推动科研进步上功不可没,但在国际上的 “分量” 稍显不足。新的大奖要对标国际最高水准,奖励那些具有开创性、颠覆性成果的科研团队,激发科研人员的斗志,让他们将目光更多地聚焦国内科研舞台。
现有的国家科技奖,如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等,多年来激励了无数科研人员勇攀科技高峰,在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环保、民生、能源等诸多领域取得了突出成果。然而,在国际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我们需要一个更具国际影响力、更能彰显科研顶尖水平的大奖。
新的大奖可借鉴国际知名奖项的运作模式,邀请全球顶尖科学家组成评审团队,确保评选过程的公平、公正、公开。奖励范围不仅涵盖传统科研领域,还应向新兴交叉学科、前沿基础研究倾斜,鼓励科研人员勇于探索未知。奖金额度要具有足够的吸引力,单项奖金可设置在千万元级别甚至更高,让获奖者感受到至高荣誉的同时,也能为其后续科研工作提供坚实的资金支持。
像 “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首设 “数学与智能科学奖” 和 “医学与生命科学奖” 两个单项奖,每年评选一次,每个单项奖奖励金额为 1000 万元,由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发起、上海世界顶尖科学家发展基金会承办,红杉中国提供独家捐赠。该奖项对标世界顶级科学大奖,邀请世界顶尖科学家担任评审,面向全球科学家(不限国籍、不限年龄)颁发,已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关注。我国打造的新大奖,也应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依托国家科技委的资源整合能力,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将其打造成国际科研领域的标杆奖项,让科研人员心向往之,为我国科研事业开辟全新天地,重塑学术评价生态。
学术界依赖国外期刊证明自身的时代应当尽快结束。我们拥有深厚的科研底蕴、蓬勃发展的科研实力,是时候挺起脊梁,立足本土,打造属于我们自己的学术评价体系,壮大属于我们自己的国内刊物,牢牢的掌握属于我们自己的科研话语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