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刚的第一任妻子49岁行人伊莱·恩赫茨伯格在亚利桑那州横穿马路时,被正在测试中的UBER无人驾驶测试车撞倒,抢救无效身亡,成为历史上首个因无人驾驶车致死的人。
无论真相如何,人命关天,美国对于无人驾驶汽车测试的监管都会更严格,无疑将拖慢这个产业的发展速度。
1903年莱特兄弟发明飞机,那时“乘坐飞行”被视为非常危险的致命行为;而今天,每时每刻都有超过50万人坐飞机出行。
“无人驾驶”的梦不会停滞,电影里那些人们驾驶无人车冒险的场景早就植根在创新者的心里,不会轻易被抹掉。
今天给大家盘点电影中曾出现过的让人印象深刻的“无人驾驶车”,重拾当初“遇见梦想”的感觉。
这也成了它最致命的弊端——当公园系统出现故障、中央计算机处于脱机状态时,这辆自动驾驶汽车就成了暴龙T-Rex的午餐肉罐头。
弄一堆车,塞进机器人司机,再把“终结者”放在后座,然后就可以去征服世界了……开个玩笑。
当时的无人驾驶测试车确实处于自动驾驶状态,而且车上配有安全员,虽然不是施瓦辛格,但他当时也坐在后座,只是出事时没来得及冲到前面刹车挽救局面。
除了《全面回忆》,施瓦辛格在《第六日》里就曾经坐过人工智能控制的无人车,看看方向盘设计,就知道2000年电影人对科技的想象力了。
斯皮尔伯格是有多想借电影表达对自己那辆雷克萨斯的爱,所以在《少数派报告》重要的飙车场景里植入了那辆人见人爱的L牌红色小跑车。
这辆雷克萨斯2054按理说应该是被控制的无人车,但阿汤哥为了秀车技,把它篡改成手动驾驶,剩下的就都是历史了!
《少数派报告》这部2002年上映的电影对科技产业和科技价值观的启示作用,甚至大过电影本身的意义。
《霹雳游侠》里的Kitt可以做任何事情,它已经不是无人驾驶汽车了,基本就是个行走的武器。
它配备了医疗扫描仪、火焰喷射器、催泪瓦斯发射器等,能嗅出炸弹、分析声音压力、还有着让Siri梦寐以求的语音交互能力。
虽然《我,机器人》的主角是“机器人”,但看过之后,谁能忘记里面那辆时髦的奥迪无人车?!
虽然外观设计很“未来”,但它却可以自由切换“无人驾驶”和“手动驾驶”,是目前所有科幻电影里离现实最近的无人车。
影片中的未来世界,控制人们社会生活的是人工智能机器。它们无处不在,随时提示人们遵守早已植入到他们脑中的“行为规范”。
如果有人说脏话,旁边的机器就用“召唤”的方式提示他,让他觉得这不是自己想要的,为此惭愧或感到羞耻。
片中史泰龙和他的“跟班”——女警桑德拉·布洛克是少数几个没被植入“规范”的人,他们因为“离经叛道”而显得人性十足。
带着点“银翼杀手”的既视感,《第五元素》的制作设计师、同时也是知名漫画家Moebius创造出让人印象深刻的无人飞车,塑造了很多人的记忆。
虽然飞行无人车是自动驾驶的,但在未来,证明自己是硬汉的办法就是——自己开车。
现在再看这个驾驶位,怎么有点像滴滴司机?希望电影能唤醒技术的初心,恢复你对未来的信念。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