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贞贤整容无人驾驶、抢灾救灾机器人、老人与孩子的智能伴侣,甚至会有机器人医生,问诊开药做手术。
疫情之下,许多行业一夜“速冻”。但凡是需要人际接触的行业,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严重打击。
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4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178亿元,同比下降7.5%。按消费类型分,4月商品零售25871亿元,下降4.6%;餐饮收入2307亿元,同比下降31.1%,降幅比上月收窄15.7个百分点。1-4月,商品零售98425亿元,同比下降13.1%;餐饮收入8333亿元,同比下降41.2%。
毫无疑问,餐饮业几乎是疫情期间受冲击最大的零售细分行业。我的朋友老六说,他楼下的麻辣烫,已经退掉店面,改成摆摊式运营了。
时至今日,疫情影响渐渐变小,但“无接触”依然是后疫情时代餐饮运营的关键词。随着复工潮需求回暖,“无接触”成了餐饮业增收、突围之法。而机器人送餐,完全满足餐厅对餐品卫生、安全多项诉求。
后厨中,整齐划一的机器人在挥动手臂,一盘盘精美的菜肴就此诞生,并经由云轨,从天而降,精准地落在餐桌上。
但这不是科幻小说里的场景,而是FOODOM天降美食王国机器人餐厅里的“硬核”实景。6月22日,碧桂园旗下千玺餐饮机器人集团打造的FOODOM天降美食王国机器人餐厅综合体在广东顺德正式开业。这样一个充满科技感的餐厅,让现场的参观者感到惊讶和赞叹。
早在今年1月,千玺集团首家机器人中餐厅旗舰店已经在广州开业,笔者曾亲临现场,置身其中,我当时的感觉只有一个:穿越到了未来的科技时代!
据了解,这一次开业的机器人餐厅涵盖中餐、火锅、快餐三大业态,是千玺集团最新技术、产品、系统、业态的集中呈现。餐厅使用的机器人中,粉面机器人、早餐机器人、咖啡机器人等7款餐饮机器人是首次亮相。
食材全流程可监测、溯源更精确,无人化操作更卫生、更安全、更放心。这个机器人餐厅里的食材,采用的是源头“直采模式”。为了确保食材的新鲜和可溯源,碧桂园自主研发了一套智能信息化集成系统。标准化处理过的食材由冷链配送到达餐厅后直接进入冷库封闭保存,直至食材进入机器人烹饪设备,整个过程与人工隔离。
科学完备的管控体系以及大量采用智能化设备系统,将人工操作带来的食材污染几率降到最低,从而保证更卫生、更安全。
可以想象,在疫情经久不散的当下,像这样的安全餐饮,将会成为未来餐饮界的主流趋势。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餐饮业收入达到46721亿元,比上年增长9.4%。伴随疫情后复工复产有序开展、居民消费进一步释放,预计2020年我国餐饮市场规模将突破5万亿元。但一个日益严峻的问题是,一直以来,餐饮业都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眼看着人工成本越来越高,人员流失率越来越大,餐饮老板苦不堪言。
而且,随着中国的产业发展升级,越来越多的劳动力将流向新兴行业,工作环境差、重复繁重、缺少技术含量的餐饮业越来越难吸引年轻人。
在可预见的未来,还有几个年轻人愿意投身餐饮业,成为一个厨子或者服务员呢?
像这样的机器人餐厅,千玺集团已经打造了6家,涵盖中餐、快餐、火锅、煲仔饭等多个不同品类,并在东莞市麻涌镇建设60000平方米中央厨房,以标准化模式保障机器人餐厅和单机设备的原材料供应。未来,还将在京津冀、长三角等地建设更为先进的中央厨房。
恒大造车、万科养猪、融创搞文旅,碧桂园,则把目光投向了科技。2019年初,碧桂园提出了“为全世界创造美好生活产品的高科技综合性企业”的全新定位,驱动地产、机器人、现代农业成为了“三驾马车”,助力碧桂园加速驶向多元化新赛道。
被杨国强称为“多元化业务发动机”的博智林机器人公司在2018年7月成立,短短一年半的时间里,已成立5大研究院,组建3000人研发团队,其中博士、硕士占29%,并在机器人研发、制造、应用一体化,机器人与装配式、BIM技术融合等方面实现技术创新。
其中,建筑机器人在研产品50项,已投放工地测试30多项,填补行业空白。在研医疗机器人6类10款,其中有4款产品启动注册申报,2款进入临床试验优化阶段。在研核心零部件及软件30多项。同时,公司也布局新型建筑材料产品线,推动建造新工艺与机器人协同发展。
碧桂园集团总裁莫斌曾说:“如果说主营业务是老虎,那么新业务就是翅膀,‘老虎插上翅膀’,新业务会给主营业务带来更大价值”。
往深处看,碧桂园的科技战略,也暗合中国目前的发展战略。时下的“华为热”代表了中国经济的一种“价值取向”:
中国要发展,要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要有一批实力过硬、能打硬仗的科技企业,这是中国崛起的精髓所在。
“机器人事业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我们要走在前列,成为高科技的企业。这是我们的希望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