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古尔丹的牢笼本来想用“雾里看花”来说区块链,以我眼光之短浅,不是看不清,而是看不见,用“一头雾水”更加贴切。
先是陶闯博士在产业趋势报告中表示,区块链会成为颠覆现有互联网巨头的机会;后有esri研发中心张剑宇认为区块链是空间信息产业摆脱“赋能他人”角色,走到前台的机遇,也是esri被超越的可能节点;“空间信息产业区块链联盟”的成立更是将区块链话题推向高潮。
极海CEO王昊表示,区块链技术会是下一代的“核心思维”,在涉及信任、效率、交易成本、安全问题上,区块链都将有机会用更高效的方式颠覆和重塑。无论是老牌技术服务提供商,还是行业内创新创业者,无疑都同样拥有很大的机会和挑战。
新事物在发展初期,必然会受到质疑,我承认与台上嘉宾有认知差距。笔者正在做的事情,初期也很难获得普遍理解和认同,开发出落地产品并解决现实问题才是最好的回答。期待着,空间信息产业有区块链产品和服务落地,而不仅仅是概念,太阳出来,一头雾水自然散。
与区块链相比,遥感是一个“古老”的行当。随着大数据、物联网和商业航天的发展,对地观测成为全球热点,遥感走出科研院所,走向常态化、业务化应用恰逢其时。
开幕大会上,李德仁院士在《社会地理计算—武汉大学的实践》主题演讲中指出,遥感已经从对地观测到对人、对社会观测的新阶段,并以叙利亚内战的态势判别和我国区域发展平衡问题为例,说明了夜光遥感的强大作用。笔者认为,地理学是研究“人地关系”的学问,利用遥感观测人类活动,对地理方法的应用贡献了宝贵资源。
微纳卫星运营企业欧比特,除了主会场大秀,还组织了“空间智能+卫星大数据”专场。笔者个人最感兴趣的,是人保财险专家在圆桌论坛的参与。在中国农业产业化背景下,遥感服务于农险,是空间信息产业对接金融产业的绝佳通道,在国外,农业期货、农业保险、农业补贴是遥感技术最具活力的方向,也是投资机构的关注重点。
全球估值最高的AI公司——商汤科技,举办了“遥感+AI”专场,展示了视觉AI技术与空间地理信息结合的产品——SenseRemote,在道路提取、建筑物提取、目标检测和变化监测方面有着不俗的表现。笔者认同AI将大幅促进遥感信息提取的效率和准确度,存疑的是:第一,视觉AI对传统遥感算法是补充还是超越,毕竟,可视化信息只是遥感数据的一部分;第二,遥感+AI的应用场景是否定位精准;第三,人脸识别等视觉AI的应用逻辑是否可以平移到遥感应用中来,毕竟自然世界比人脸要复杂的多。
第五届中国卫星全球服务国家合作商洽会在WGDC会场进行,“联通一带一路,中国卫星服务全球”成为本届主题。这是中国空间信息产业的历史契机,对技术和服务能力的提升将是全方位的,有望从进口国转化为出口国,但挑战依然不小,总体上我们与欧美国家在技术积累和发展水平上差距还挺大。印象最深的是圆桌论坛《商业航天是不是一个好的投资赛道?》,嘉宾的观点鼓舞人心——“天联网”产业规模是数倍于互联网,是人类发展历史的新高潮;卫星应用是产业链关键环节,国华军民融合基金设立200亿基金投入到卫星应用领域中……
遥感产业蓬勃发展的表象下,问题也不容忽视。天绘卫星中心副主任郑团结表示:“重发轻收、重天轻地、重硬轻软…造成卫星资源的巨大浪费和闲置”,而“军民商协同、高中低搭配、空天地融合”才是发展之道。
在“通导遥”卫星三剑客中,遥感是商业航天主战场,其显现出来的巨大潜力,预示着“大遥感”时代的到来。目前的产业链形态是“小遥感”时代的产物,行业突围,仅靠发射更多的卫星还远远不够,按照笔者之前的文章《从“上帝之眼”到“上帝之脑”——遥感产业的未来之路》中表述,商业化、在线化、智能化、实时化、融合化的是产业发展的核心方向,这需要产业链每个环节的共同努力。
新成立的自然资源部,整合了原国土资源部、国家发改委、农业部、水利部、住建部、国家林业局、国家测绘局、国家海洋局的相关空间规划和资源管理职能,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这一整合对空间信息产业影响巨大,必然会衍生出若干新的应用模式和市场需求。
国土资源体系历来是空间信息产业产值最集中的领域,“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将意味着用户需求更加集中,是福是祸对于不同企业来讲尚不明朗,至少参会的企业信心满满群情激昂,新兴华安举办的自然资源分论坛吸引了众多观众。
国土三调已然开场,多规合一如火如荼,“统一空间规划和管制,对林田湖草矿的统一调查和监测”牵动着若干企业的心脏,自然资源给业内企业带来无限的遐想和希望,参会的人员和企业中,与自然资源系统毫无瓜葛者凤毛麟角,期待着这是产业腾飞的一次机遇,也是空间信息技术社会价值体现的绝佳契机。
此次大会宣布成立了几个产业联盟,一是开幕大会上的“空间信息产业区块链联盟”,由泰伯、esri、极海、滴滴等11家企业参与;二是由新兴华安牵头,大地出版社、浪潮集团等企业参与的“中国(国际)自然资源产业创新联盟”;三是由中国卫星全球服务联盟、中国遥感应用智慧产业创新联盟和中关村国科航天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达成的战略合作,形成“联盟的联盟”。
各个联盟的成立,显现出产业链分工合作的意愿和格局,也是产业发展状态的一种表现形式。窃以为,联盟的目的应该是资源共享和自我约束,避免恶性竞争,维护企业和用户的共同利益,使联盟成员共同受益。
我国的此类产业联盟并不鲜见,古代的“商帮”或者“商会”就是产业联盟的前身,但现代商业社会的产业联盟运行状况却不比古代,大多热热闹闹地成立,平平淡淡归于沉寂,无论是共享还是约束都难以落地。希望这次成立的几个联盟都能在成员间建立“共襄大举”的意愿和行动,切切实实将盟约落到实地。
作为一个传播和互动平台,两天的WGDC落幕了,组织者和参与者各有各的收获,会议的主题有很多,此处只谈了我感兴趣的几个侧面。
“心里有什么,就会看到什么”,于我来讲,我看了一个新时代的开篇,美好的画卷缓缓展开,时不我待。
⊙空间智能驱动万物互联:WGDC 2018全球地理信息开发者大会成功开幕
⊙车厂眼中的自动驾驶地图:孙亚夫对话navteq创始人Russell. Shields、戴姆勒Morys、蔚来费贤松、北汽王雪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