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厂花右手督公有人认为魏建军揭示了行业的深层矛盾和风险。但也有人认为,将车企与恒大类比并不恰当,更多是为了“博眼球”,毕竟汽车产业的负债结构与房地产有本质区别,也没有“烂尾”等问题,不能一概而论。
在这个疑云下,“恒大论”无疑对股市造成了显著影响。一开盘,港股汽车板块便暴跌7%,
真正重要的是,无论中国汽车产业里有没有“恒大”,但“恒大化”的趋势确实是存在的。
所谓恒大化,就是用类金融手段扩张,过度拖延供应商账期,绑架供应链,再疯狂降价去库存,导致整体利润降低。
这在没有什么研发需求的房地产企业尚且危害巨大,到了研发投入巨大的汽车产业,更是成了产业发展的毒瘤。
如果车企只是一心扩张规模,特别是通过金融手段来烧钱换规模,必然会压缩研发成本,陷入价格竞争的恶性循环,而不是聚焦技术创新与产业链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用科技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走出价格竞争的泥潭,那么中国汽车产业确实有可能因研发乏力、创新枯竭而重蹈部分产业“大而不强”的覆辙。
哪怕不会导致“恒大式”的企业崩溃问题,但也会因为错失历史发展机遇而对中国整体经济带来长远的重大负面影响。
当前不少主机厂,对上游供应商的应付账款在不断膨胀,并且用类似白条的准金融化手段进行支付。
虽然这是汽车产业乃至制造业中普遍存在的手段,但如果任意放大这种金融化结算方式的规模,无疑提高了供应商的资金成本和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2020年,恒大的白条——商票规模就达2057亿元,占全国商票总量的10%。但2021年,随着恒大销售下降及现金流枯竭,商票的兑付出现了困难,让大量供应商血本无归。
如比亚迪应付账款从2019年的225亿元升至了2024年的2400多亿元,其中大部分通过自己签发的白条——“迪链凭证”所支付。吉利的应付账款规模虽然较小,但增速超过了营收增长率。此外,
等车企的付款周期则达到了200天左右。这些都表明主机厂对于供应链金融的高度依赖已成为普遍现象。
很明显,主机厂的“恒大化”趋势,就是为了降价以抢占市场份额,快速回收资金。
但是,我要指出的是,价格战只应该出现在一个产业的成熟期甚至衰退期,当前汽车产业还远没到极限低价甚至动用金融工具搞内卷的时候。
市场竞争本身就有两个方向:低价策略和优质策略。在技术革命的今天,汽车产业无疑应该采用加大研发投入、形成技术领先的优质策略。
我曾多次分析过,汽车产业要经历电动化、智能化、出行服务化三重革命。目前,汽车产业只是初步实现了电动化,而智能化才起步不久。真正的成败在于谁能成为出行服务化的赢家。以为电动化就是终局,无疑过于短视。
而且,电动汽车作为在中国本土成长起来的一个规模巨大的产业,承载着改变国家发展方式的战略使命。但如果整个产业沉迷于市场规模,忽视研发和未来布局,多年后将面临严重危机。
虽然中国电动车产业初步形成了完整生态,表现出了强大的竞争力,但别忘了,未来产业竞争的路还很漫长,切勿以为胜局一定,现在就急着瓜分胜利果实了。
如果坐等欧美车企投入重金,突破了L3级自动驾驶,甚至构建了无人驾驶出行产业生态,我们卷惯了的企业,可能会发现自己既无资金也无技术积累去参与更高维度的竞争。最终,仍然沦为别人的组装厂,干着最累的活,挨着最狠的骂,却赚着最少的钱。
然而,现在车企降价是以牺牲整个供应链利润为代价。汽车产业里的供应商们连经营和生存都很困难,更不可能有足够的利润和意愿进行技术升级。这不仅会影响零部件以及整车的质量,更会从根本上削弱整个产业链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那么,该怎么避免“恒大化”?我认为,关键在于向高端智能化领域突围,其实华为在这方面已经为大家打了个样。
用了约2年,而问界M9仅用6个月。目前,问界M9已累计交付超19万台,大定突破20万台。
据说,一半以上的问界M9消费者曾是BBA车主,他们拥有强劲的购买意愿和支付能力,同时也认可M9的高品质、高智能化和高设计感。
这反映了科技产业的生存法则。面对技术快速迭代和成本自然下降的趋势,科技企业可以选择不断降价,也可以选择“加量不加价”,也就是说,不断提供更多先进技术,但不打价格战。而我想强调的是,后者才是正确的选择。
因为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将技术进步和成本优化的红利,转化为不断提升的产品性能和用户体验,维持产品价格,才能保证企业有足够的利润空间进行持续的研发投入和产品服务的提升,形成正向循环。
苹果手机的发展历程就是“加量不加价”的经典案例。过去十余年,iPhone的价格非但没有下降,最高配置的产品还卖到万元以上,但iPhone依然受到消费者的广泛欢迎,长期占据高端手机的大半市场。因为每一代新iPhone都在性能、操作系统、应用生态等方面有不小的提升,给用户带来更多惊喜。
最新上市的MONA M03 Max,搭载了两颗英伟达Orin-X芯片,还有旗舰级的智驾算法,但是价格没降,这也是“加量不加价”的体现。
所以,电动车企们,别忘了,你们也是科技企业,要尽快转换思路,停止“恒大化”的内耗,从单纯的价格比拼,转向创新和研发为核心的价值创造和产业布局。
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成为未来全球汽车产业中的重要玩家,引领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的角度实现真正的“又大又强”!
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最后,进入6月,创新地图公司就要迎来9周年的生日了,小伙伴们为大家带来了不小优惠,
最后,鉴于公众号推送机制的改变,你未来刷到要闻评论的机会可能没那么多了,
,第一时间得到我的独家前沿分析,而且我们还会每天在粉丝群里发布独家资料,快快扫码加入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