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竹诗织4月13日,滴滴自动驾驶开放日在上海举行。在本场活动中,滴滴不仅回顾了过去几年的自动驾驶业务发展历程,也向外界公布了一系列新产品和服务:包括首款未来服务概念车DiDi Neuron和首个自动驾驶自动运维中心。
滴滴CTO兼滴滴自动驾驶公司CEO张博宣布,用户即日起可以通过最新版滴滴出行APP在上海、广州两地的指定区域呼叫自动驾驶车辆,体验相关服务。张博表示,滴滴的目标是在2025年实现无人车量产,并将其接入共享出行网络。在上海、广州启动混合派单,无疑是滴滴自动驾驶迈向商业化的关键一步。
然而,自动驾驶的竞争异常激烈,巨头与独角兽捉对厮杀,滴滴无法作壁上观。程维很早就意识到竞争的残酷,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动驾驶市场只有一二名,没有第三名——谷歌是第一,滴滴希望做活下来的另一名。
七年的默默耕耘,滴滴自动驾驶真的很想赢下这场硬仗,兑现当初的豪言,不过对手也没一个善茬。这场自动驾驶商业化之争鹿死谁手,还真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滴滴的自动驾驶业务,最早可以追溯到2016年——此时不过是滴滴成立的第四个年头。在一开始,滴滴自动驾驶业务只组建的技术研发部门,专注前期技术积累。
成立元年,滴滴自动驾驶技术团队的研发方向主要有高精地图、智能感知、行为预测、数据标注、车路协同和基础设施仿线年,滴滴开始在海外密集落子,首个海外AI实验室落户美国加州,并陆续从滴滴研究院那里获得人才和资源扶持。
2018年9月,滴滴收获北京T3级自动驾驶车辆路测资格,这也是对滴滴前期研发工作的阶段性认证。同年滴滴还宣布设立AI Labs,面向全球招募科研人才,并给出了业内领先的薪资待遇。
要知道,招股书显示滴滴在2017和2018财年亏损分别达到25亿和109亿元。在市场地位还没有如今那么稳固,家底也没有那么丰厚的时候就投入重金发展自动驾驶业务,足可见滴滴对该技术的重视。
不过这一年滴滴内部也发生了一些动荡,原自动驾驶业务一号位何晓飞离职创业,管理层开始重组。而随着技术储备日渐完善,滴滴也意识到是时候扩大业务范围,并让自动驾驶团队独立发展。
何晓飞之后,张博成为滴滴自动驾驶业务的中流砥柱,一路呵护着这颗幼苗成长。2019年8月自动驾驶部门被拆分为独立公司,张博兼任CEO一职,继续为其保驾护航。
以2019年成立独立公司为分界点,滴滴自动驾驶着手做几件大事:筹集资金、拉拢盟友和加速技术落地。
独立之后滴滴自动驾驶公司的朋友圈快速扩大,主要发力两个方向:一边加速推进外部融资,为未来积攒弹药,一边和车企打好关系,弥补供应链、生产线月,滴滴自动驾驶公司完成A轮融资,软银愿景基金独家参与,融资金额超过5亿美元。一年后,滴滴自动驾驶又先后完成了3亿美元A+轮融资和超3亿美元战略融资,股东包括国泰君安国际、中俄投资基金、建银国际、IDG资本和广汽集团等。
有了车企助力,在研发环节滴滴自动驾驶公司也逐渐将重心从基础技术积累转向产品研发和路测,并继续招募优秀AI人才。
2019年9月,韦峻青加盟滴滴自动驾驶公司担任CTO一职,被视为张博之下的“二号人物”。
2021年,上海首次发布智能网联车开放道路测试报告。据统计,截止2020年底上海共发放了22张路测牌照,除滴滴外,蔚来、华为、宝马、百度、丰田等先后获批。数据显示,2020年全年上海开放道路测试总时长为1.17万小时,滴滴的测试里程排名第二,仅次于上汽红岩,有效测试数据量更是高达1470.2万条。
滴滴对自主造车一直有不少顾虑:缺乏经验、投入过高、回报周期长等因素,都促使其放缓探索步伐。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滴滴想尽各种方法曲线救国。
这番规划很美好,但前提是D1的销量、运营口碑达到预期——可惜现实事与愿违。
2020-2021这两年,是滴滴自动驾驶的蛰伏期和调整期。也是在这个时期,阿里、百度等大厂狂飙猛进,走向舞台中心。
2021年7月滴滴因安全审查被下架、暂停新用户注册,旗下各项业务大受打击。网约车止步不前,自动驾驶是滴滴唯一可以抓住的希望。
这一次,滴滴还是将希望寄托到合作车企身上。除了比亚迪和广汽埃安,北汽集团和滴滴的合作也在深化。如今被视为商业化运营主力的滴滴Robotaxi,就是和北汽集团共同研发。2022年4月,滴滴甚至将触角伸向了自动驾驶卡车领域,由韦峻青亲自带队组建Robotruck团队。
去年8月,百度宣布启动全自动无人驾驶出租车商业化运营,是国内首个进入商业化的自动驾驶企业。
数据显示,百度旗下的Robotaxi品牌“萝卜快跑”的订单量已超过200万张,一度超过谷歌旗下的Waymo登顶全球市场。要知道,“萝卜快跑”上线时间比Waymo要晚整整三年,却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对后者的超越。目前“萝卜快跑”在武汉的全自动无人驾驶车队规模已突破100辆,预计仍将继续增加。
在滴滴发布DiDi Neuron的同一天,小马智行也举办了技术分享日活动,首次向外界披露商业化路径。
去年6月30日,小马智行入选广州首批智能网联汽车车型准入目录,并获得出租车和物流车示范运营资质。在广州南沙区,小马智行的自动驾驶出行服务PonyPilot已经运营三年之久,采用和广州市出租车一致的定价标准。拿到新的示范运营资质后,小马智行打算向更多区域扩张——包括百度Apollo的广州大本营黄埔。
毫末智行就率先打入末端物流配送赛道,在今年1月的HAOMO AI DAY活动上,董事长张凯称该公司的物流自动配送车已初步完成商业闭环,交付量超1000辆。
张凯透露,毫末智行用户辅助驾驶行驶里程已突破 1700 万公里,位列中国自动驾驶公司第一名,预计到 2025 年其高级别辅助驾驶搭载率将超 70%。长期的测试,让毫末智行积累了海量数据样本,为大规模投放物流配送车辆奠定基础。
商业化进入深水区后,除了安全性、覆盖范围,差异化也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滴滴自动驾驶同样在寻找自己的差异化优势。在昨天的开放日上重点推介的24小时无间断自动驾驶服务和自动驾驶自动运维中心“慧桔港”,就有望成为其王牌。
不看好自动驾驶的车圈大佬有很多,像王传福这么直接的还真不多。在上个月底的比亚迪投资者沟通会上,王传福用上面这番话给自动驾驶的信徒们狠狠泼了一盆冷水。
王传福说出这番话,当然有自己的依据:安全性得不到保障,测试事故此起彼伏;商业化路径尚未明朗,投入越来越高;资本狂热追捧,玩家迅速增加,市场变得良莠不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