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互联网+”时代政务服务要与时俱进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2/11/16 14:08:11 | 【字体:小 大】 |
我的理想演讲稿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4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7.0%,在线%。经过新浪平台认证的政务机构微博为14.1万个,各级政府共开通政务头条号、抖音号107529个,2020上半年,百度移动端政务服务搜索量为107.79亿次。
“互联网+”政务服务已经成为政府创新社会治理方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公众享受便捷优质的政务服务的基本利益诉求。因此,政务服务应当与时俱进。
正确认识“互联网+”政务服务。不少人将“互联网+”政务服务的重点放在对政务信息数据的处理技术上,忽视了在政务服务中要运用“用户至上”的思维,忽视了政务服务的质量水平。我们应当正确认识到“互联网+”政务服务的目的在于为民众提供更加便捷优质的政务服务,解决民众办事难、办证难、流程复杂的问题,让数据多跑路,让民众少跑腿。
打破“信息孤岛”,实现互通互联。由于各级政府、各部门之间存在职能差异,收集信息时目标的不一致导致了信息数据标准的不统一,使得政务信息数据难以整合,同时存在信息泄露的风险。我们应当统一政务信息收集标准、数据处理标准,按照“集中统一、整合共享、联合协同、安全高效”的要求,对数据交换平台进行扩展以及配置优化,建成全国范围的数据交换平台以及各省市的子平台。并充分运用法律、技术手段保障政务信息安全。
引入社会力量,促进政务服务多样化。当前“互联网+”政务服务主要是通过各级政府的相关部门来建设及运行,这种单一化的手段没有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使得政府工作负担加重,而政务服务的实际效果不如人意,“受累不讨好”。“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做”是重要的互联网思维。充分利用社会上先进企业的网建技术,打造符合人民需要的网上政务平台,同时引入社会中先进的信息安全防护技术。充分利用社会力量,不仅能切实减轻政府的负担,同时还能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政务服务的质量水平。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在互联网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下,政务服务与“互联网+”的结合是符合人民需求的产物。只有正确认识“互联网+”政务服务,准确把握其限制性因素,才能有效推动政务服务进一步完善,实现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目标。
|
|
 栏目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