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视窗聊天室“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已经被香港特区政府列为三大新型工业发展产业之一,如何进一步加快AI产业发展?11月10日,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对外公布了《香港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研究》。该报告集中研究了香港人工智能(AI)产业发展的现况、海内外竞争及实际企业运用,并提供九大建议以推动香港发展为国际AI及数据产业发展枢纽。
报告指出,受访企业中,有41%香港企业正在或将会应用AI,32%已在多个层面如市场营销(58%)、营运(44%)、内部营运管理(%)上应用AI,目前香港AI行业存在的最大挑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分别为算力不足、数据不足以及难以招聘到技术人才。其中,49%受访企业表示在招聘技术人才方面存在困难。
为助力香港打造国际AI及数据产业发展枢纽,香港生产力局与香港大学经管学院香港经济及商业策略研究所(港大经管学院)合作开展《香港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研究》,探讨香港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需求、挑战及机遇,以问卷成功访问216家AI相关企业,以了解香港AI产业概况。
这216家企业中,81%为中小企,19%为大型企业,涵盖零售及膳食、专业服务业等多个行业。受访企业中,有41%香港企业正在或将会应用AI,其中的32%已在多个层面如市场营销(58%)、营运(44%)、内部营运管理(%)上应用AI,平均累计投资额更达到83万港元,而其他准备将AI技术投入业务营运上的余下9%企业,则平均预算将投资14万港元。
在扩充使用AI的计划上,有59%正在应用AI的企业表示会进一步拓展其AI应用,当中有61%的企业预计拓展30万港元投资额,平均预计投资额高达122万港元。
目前,香港企业在运用AI上存在的最大挑战主要为算力及数据不足和技术人才招聘难。
其中,有44%企业表示正面对“算力不足”的挑战。为解决算力不足的问题,有71%正使用云计算服务,有31%选用内地的超算中心,26%则选用海外超算中心;有44%企业表示难以收集数据,16%表示需要长时间才能收集数据,而8%表示没有相关数据;有49%受访企业表示遇到技术人才招聘困难,更有企业减少香港技术人才职位,77%企业表示因为香港的营运成本较高,41%表示因为香港缺乏相关的技术人才。尽管如此,仍有45%企业打算增加聘用香港技术人才。
香港生产力局首席数码总监黎少斌表示,根据最新数据,在已应用AI的企业方面,有49%认为其效果符合预期,有14%更指出其技术效果比预期更理想,也有少部分表示其AI运用效果有待改善。通过本数据研究,生产力局希望进一步推动AI在各行各业的应用,帮助企业优化业务及生产流程、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并推动AI产业在香港发展及提供实用建议。
为助推香港成为国际AI及数据产业发展枢纽,企业及政府该如何进一步部署?报告建议采取九大措施推动产业发展。
在完善基础设施方面,报告建议建立亚洲领先超算中心,由政府投资建立公共超算中心,并与其他公共超算资源联网(例如大学),同时推出优惠政策吸引本地及境外企业来港建设私营超算中心,吸引企业来港进行AI研发。同时,通过“数字政策办公室”制定数据政策,例如数据去隐私规定,以便涉及个人私隐大数据的流通,与内地及海外城市协商及实施数据流通。报告还建议制定AI技术发展及应用监管政策及指引,加强与大湾区及国际合作来完善AI及数据产业链,其中,香港可聚焦发展的优势领域包括了AI芯片设计、算法、AI框架、AI应用软件等。
在加快产业化方面,建议发展“AI企业国际融资中心”,吸引更多AI企业来港上市及更多风险投资基金来港。由政府带头推广大规模AI应用,配合智慧城市及智慧政府的发展愿景,推出大规模AI应用场景,引领AI产业发展及吸引AI企业来港发展。
在壮大人才库方面,报告建议普及AI教育,加快培养跨学科AI+人才:大学及专业院校把AI纳入更多学科的必修课,中学分阶段开设AI学科。打造国际AI人才宜居城市,向外宣传香港AI产业发展计划及国际城市生活便利,制定政策鼓励AI企业把非本地AI技术员工迁移到香港,吸引全球AI人才来港发展。
港大经管学院副院长邓希炜教授总结指出,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发展,为经济带来庞大的增长潜力。报告反映出部分香港企业有意进一步发展人工智能业务或应用人工智能。香港特区政府可参考其他地区的经验,结合本地企业目前面临的挑战,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激励措施,确保香港能够抓住人工智能时代的机遇,实现产业升级,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邓希炜介绍,香港大学近年来积极开办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学士和硕士学位课程,涵盖了人工智能的理论、技术、产业应用以及伦理等面向。同时,港大经管学院亦有推出针对大数据分析的课程。相信这些课程能为社会培养出具有才华和能力的人才,为推动香港数字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