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戏花美男《中国科普互联网数据报告2021》由中国科协科普部统筹,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联合选题。2021 年版数据报告不仅力求呈现当前互联网科普的格局与态势,还特别聚焦于国家科普品牌的运作,从内容生产与传播、信息员社区建设、公众满意度测评等多个方面翔实反映了“科普中国”平台的发展态势。
本书第一章从科普舆情侧面反映全网科普内容供给状况。2020 年最重要的互联网科普信息媒介是微信、网络新闻、APP新闻和微博。前沿科技、应急避险、健康舆情领域的科普热度最高,北京市、广东省、山东省是全国排名前三的科普舆情热区,“嫦娥五号探测器满载而归”“国产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研发成功”“北斗卫星全球导航系统正式开通”“‘九章’量子计算原型机取得突破”是最受关注的科普热点事件。
第二章总结国家科普品牌“科普中国”的运作,为其未来发展建立数据依据。2020 年“科普中国”视频化、精品化、社区化趋向明显,科学辟谣影响力扩大。“科普中国”服务云新增近2000 条科普视频,“科普中国”APP 发布了1.6 万条优质科普内容,策划了62 个科普专题。全平台科普内容传播近75 亿人次,月活跃用户数超过100 万人。科学辟谣平台全年选发12 期“科学”流言榜,收录77 条“科学”流言,多数流言与医疗、健康、安全问题密切相关。
第三章描述“科普中国”信息员的数据画像,重点分析了科普品牌社区向基层下沉的活跃态势。2020 年“科普中国”信息员注册人数超过350 万。不同地区的信息员社区呈现跳跃式、阶段式、均衡式等发展特点,人员的地理分布向四线、五线城市下沉集中,占比超过60%;主体为28 ~ 55 岁的职业人群,高学历人群占比近半。单月的活跃信息员人数高达62 万人;科普转发传播量超过3 亿人次。
第四章以“科普中国”公众满意度调查为基础,详细报告2020 年公众满意度测评结果,结合历年测评数据展开深入分析。2020 年的测评结果显示,公众对“科普中国”提供的科普公共品及服务总体评价为“非常满意”,评分比2019 年略高。行政/ 管理职业组、高学历组、25 ~ 35 岁组、女性组的满意度均高于各自的对照组。2017 年以来的数据显示,公众满意度始终在“满意”和“非常满意”间快速波动。这些分析折射出平台分众运营的焦点。
本文摘编自《中国科普互联网数据报告2021》,作者:钟琦,胡俊平,王黎明。科学创造未来,人文温暖世界。在科技引领发展的时代,与您共同关注科技史、科技哲学、科技前沿与科学传播,关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科学人文在线,创造有价值的阅读!欢迎关注、点赞、留言、转发、参与赠书活动,联系邮箱:
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 年)》及其实施方案的指引下,中国科协实施科普信息化工程,开展“科普中国”品牌建设,取得了5 年阶段性成果。中国科普研究所科普信息化研究课题组于2015 年创建了科普互联网数据分析研究方向,开展系列专题跟踪研究,旨在向公众呈现互联网科普现状,为科普工作者提供一份可参考的科普数据分析报告。
本书适合科普工作者、科学传播研究者,以及对相关话题感兴趣的读者参考和阅读。
钟琦,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媒体科技传播研究、科普信息化相关研究、科普场馆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科普数据分析等。参与的主要课题包括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研究、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相关研究、科普信息化工程支撑研究等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
胡俊平 理学博士,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基层科普创新发展、科普信息化与数据分析、科普融合创作与媒介传播等,参与多个省部级项目、基本科研业务项目研究。
王黎明 物理学博士,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媒体监测方法研究、博物馆信息化研究、博物馆媒介技术应用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