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志宏案主因就读高中的儿子,不愿返校并夜不归家、流连网吧、结交不良社区青年等情况,警员表示少年已是网吧“常客”,案主痛苦不堪。
二婚,一婚时与前妻没有小朋友,离婚情况不详;现任妻子是外地人,与现任妻子生一子,夫妻之间没有怎么沟通,都是案主说了算。
一家三口与父亲同住,父亲为退休工人,常外出少在家;妻子,小学文化水平,打散工,负责家里大小事务,负责照顾儿子起居饮食;儿子就读高中,学习成绩优异,在外性格开朗,懂得与人交往,但在家中沉默寡言,经常独自在房间,喜欢玩游戏及户外运动。
1.案主提及儿子的时候,会表现焦虑不安,很烦恼,很担心儿子的交友情况和人身安全问题,担心儿子的学业情况,但同时在焦虑如何教育儿子,觉得自己不懂去教育。
2.妻子提及儿子的情况,案主会表现出愤怒,认为自己外出养家很辛苦,妻子就理所当然在家好好教育儿子,但儿子现在是这种情况,甚至觉得儿子现在的情况是妻子造就。
3.案主对儿子进行多次的说教,甚至忍不住打骂儿子,而案主儿子不理睬案主,甚至表示不用案主管自己,案主觉得儿子没有救了,很想放弃,觉得很绝望和无奈。
1.案主所在居住地在村里,周边都是父系家族的亲戚,平日儿子经常与周边的亲戚同辈一起玩,妻子需要工作外出时,可以让周边的亲戚看护儿子。
2.案主周边均有学校,儿子的初中及高中也在周边学校就读,但案主居住的村里有存在未成年人允许出入的网吧,大部分在附近住出租屋的社区青年经常光顾网吧,对于打造儿童友好环境社区有一定的隐患。
案主运用肢体暴力、语言暴力的方式教育孩子,对妻子的辱骂,来应对儿子的不愿返校、离家出走等情况,以上方式都为无效,而且家暴是违法行为。
1.案主作为父亲角色的长期缺位,亲职教育不到位,长期将教育的任务推卸到妻子一人的身上,没有为教育孩子的方面尽到责任。
2.案主夫妻之间的关系不和,妻子经常被忽视自身感受,案主将家庭的责任推卸到妻子一人承担,夫妻之间没有有效的沟通(案主单向输出,不接受妻子建议)。
3.案主对于孩子的教育和行为习惯存在非理性的认知,认为孩子学习成绩好,应当自身的行为习惯都必须与成绩相称,但孩子的表现不如案主的期望。
4.亲子之间没有有效的沟通,案主没有与孩子有效沟通,案主对孩子的教育也缺乏正向教养。
根据社工前期资料收集与社区居委会、妇联、公安部门的沟通,及与案主自述所得,得出以下分析:
案主需停止打骂行为,特别是夫妻之间的争吵不能在儿子的面前进行,案主夫妻学习正向教养方式及增加有效的良性的沟通。
案主掌握正向教养及有效沟通的技巧,亲子关系改善、夫妻关系改善,儿子返回校园。
1.案主掌握至少2种情绪管理的方法,调整好自身情绪,正确地适度发泄自身压力,自我心理调适,逐步降低与妻子、儿子之间发生冲突的频率。
2.案主掌握至少2种正向教养和有效沟通的技巧,改善夫妻、亲子之间的关系。
3.案主意识到打骂儿子是违法行为,社工协助案主儿子制定行为规范的协约,如外出的时候需要通知家长,确保自身安全,可以到熟悉的朋友家中居住游玩,逐步减少离家和停止进入社区网吧。
家庭是一个系统,由家庭成员组成。在系统中,每个家庭成员有各自的特定的角色与功能,他们是彼此依赖、互相影响。每个家庭成员的变化都会影响到家庭,而家庭的变化也对每个家庭成员发生影响。
本个案,案主会认为妻子管教不力导致孩子出现问题,而实际上是案主父亲角色长期缺位,妻子性格软弱,夫妻关系不和,加上正值青少年性格叛逆,才出现问题。
所以家庭出现困境,并不是单个家庭成员造就,而是需要每一个成员都面对自身的问题,进行反思、改进。
1.社工与案主建立关系,期望案主信任社工,案主愿意向社工表达更多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令案主相信社工与自己一同面对问题,同理自己。
2.协助案主认清自身非理性的认知,并认识到自己的情绪问题,能自我排解、调整。
3.协助案主学习、掌握正向教养的方式,把握有效沟通的技巧,改善夫妻及亲子关系。
4.给与案主为家庭付出的努力及肯定,案主期望为了给家庭有更好的经济收入,也有他自身的难处,社工需协助案主儿子理解案主,体谅案主的处境。
社工与公安、妇联、学校、社区居委会了解情况,初步掌握案主的信息,并与案主建立初步关系,案主信任社工,案主儿子也在多次的接触后,愿意与社工见面。
社工运用倾听、同理、摘要等技巧,与案主建立信任关系,案主会感受到社工对自己的同理,会肯定自己对这个家庭付出的努力。社工鼓励案主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感受,对于家庭的看法,还有儿子的行为的态度,社工也从中了解案主的认知、行为习惯等等。
案主经常表达儿子的缺点,认为儿子内向、沉默寡言、没有礼貌,不和人打招呼等等,案主认为儿子必须要学习其他同龄人,品学兼优,懂得做家务,孝顺父母,就算长辈说教是错误的都不能反驳,要接受,这样才是“好人”。
案主很反感儿子使用电子产品,觉得现在的年轻人喜欢看视频、玩游戏,喜欢外出约会都是读书时期不能做的事,必须要毕业工作才可以做;他说道,小朋友没有工作没有经济能力,这些习惯都是浪费父母的钱,这些钱应该要用在学习上,不能用在玩的地方。
社工带领案主回顾自己与妻子、儿子沟通的方式,还有与儿子发生矛盾的事件,让案主清晰地看到其实事件的发生,很多时候的诱因和走向都是案主引起,案主是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较大的责任,案主也慢慢接受并认同。
社工让案主尝试分析儿子不返校、离家出走的原因,案主还是将儿子的缺点归为最大的原因,不过也逐渐开始提及到自己的问题。
社工运用对质、提问、反问等技巧,让案主解答他对话中既对儿子充满希望,但有充满失望的矛盾,还有指出案主的行为。沟通方式才是影响儿子最主要的原因。案主表示认同,但同时感到无奈,觉得自己除了打骂教育,已经不懂怎么和家人沟通。
案主儿子处于青春期,社工虽与其建立初步关系,留下双方的联系方式,社工也积极与案主儿子联系,了解其近况,但案主儿子经常不回复社工的留言,偶尔才回应一下。
社工经常关心案主儿子的情绪,科普安全教育的知识,社工也会向他告知案主自身不断努力,作出的改变,案主自身尝试改变自己与妻儿沟通的方式,其儿子也感受到父亲的变化;社工逐渐收到案主的反映,儿子没有离家出走和流连网吧,偶尔会外出并到认识的朋友家中过夜,在家附近运动等,外出均有向父母告知自己的行程并遵守承诺、约定,准点回家。
社工与案主一同讨论服务计划,社工邀请案主参与正向管教相关的活动、培训,并且邀请案主及妻子参与婚姻辅导的服务,而服务的时长不能太长,参与的形式通常为线上优先,尽量运用案主的碎片时间参与服务。
社工也与案主保持联系,定期了解案主的学习情况,并且按照每周一次实践的频率,让案主尝试与儿子、妻子增加有效沟通。
在实践的过程中,社工也告知对象,然后遇到不知道怎么沟通的时候,将情况记下,并在学习的时候提出,或可以联系社工,沟通前前自己模拟情景,反复练习。
案主根据社工引导,运用正向教养的方式与儿子进行沟通,而每一次的沟通,儿子的情况也有好转,比如开始的时候,儿子只是不说话,但面对平心静气的案主,会用点头或者“嗯”来回复案主;后续的沟通,儿子开始会简单词语回答案主;后来当案主提及到运动的话题,儿子会主动向对象科普相关的知识。
案主也在沟通的过程中表示,儿子也“教育”了自己很多东西,学习很多“新潮”。
社工每次与案主进行面谈或沟通后,都会重复提及成功的经验及让案主自己总结的经验,然后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协助案主及时处理。
案主表示越来越有动力将学习的知识进行实践,即使遇到有很多疑问和失败,案主也不想放弃。社工建议案主,尝试面对失败或困难时,首先沉默,不用急着表达自己的不满,尝试换位思考及尊重他人的意愿。
在学习正向教育的初期,案主表达自己文化水平低,虽然很想一步到位,但其实很多内容都不理解,而且与妻子互动的时候,情况也不理想。
案主会忍不住发脾气,甚至想放弃,但想到儿子还没有上学,又害怕他再次离家出走。社工表示同理,也理解案主的无奈与无助,同时也肯定案主的付出。
社工协助案主寻找正确抒发情绪的方式。案主透露妻子性格很好,很多时候愿意听案主的说话,通过婚姻辅导,双方的感情也逐渐变好,社工表示,案主尽量平心静气地与妻子沟通,而不是带有说教或者教训的语气说话,案主认同并尝试多与妻子说话,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社工继续引导案主思考还有那些方式可以令自己宣泄负面的情绪。
案主表示自己生气到极点的时候,自己一个人在家的阳台发呆,过一会就能冷静下来。社工鼓励案主持续下去,多运用合适自己的方式进行舒压。
社工持续肯定案主及其家人做的努力,大家都在进步,让案主看到自己的努力有回报,让身边的人也观察到案主的变化,大家都认同案主的努力及儿子的进步,进一步增加案主改变的决心。
由于案主儿子喜欢玩电脑游戏,案主为了不让儿子外出网吧,买了二手的电脑给儿子,而儿子因为看到案主的态度转变及购买电脑等方面作出让步,愿意在新的学期重新上学。
案主儿子向社工透露,其实自己不愿返校的原因是在校内无意中听到有同学谈及他的家庭情况,而经过的老师听到后并没有制止他们,同学们继续说笑,让他很不舒服,觉得很自卑,认为家里没有钱,父母又没有体面的工作,没有人会尊重他等等;虽然他很想告知案主,但因为案主的性格和处事方式,认为说出来是没有用的,所以才不愿意回学校也不想回家,觉得自己很无助。
随后,社工与案主及其儿子针对学校发生的事件进行沟通,案主了解儿子在学校的真实情况,社工协助案主与学校沟通,反应相关事件,校方也表示会避免同样的事情再次发生。
虽然案主已经掌握正向教养及有效沟通的知识,但面对儿子不接受自己提出的建议或者反驳的时候,案主还是忍不住想发脾气,并说气馁的说话:案主知道儿子玩游戏的时间很长,案主对于这种情况认为儿子沉迷游戏,继而开始有想将电脑卖出去,不让儿子打游戏的念头。
社工引导案主回顾事件的诱因及儿子的情况,是不是卖了电脑儿子就会听话?会不会再一次重蹈覆辙?
社工协助案主调整自己的状态,让案主通过合适自己的方式进行舒压,稳定自己的思绪。社工提醒案主,无论出现什么情况,都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最重要是个人如何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面对生活。
对于儿子的教育是长期的,社工也会继续协助案主巩固正向管教技巧,继续进行实践。
本个案开始的时候,表象是案主儿子不返校,一般会将重点放在不返校的问题上,社工通过与相关部门的联动、多方面的深入了解后,发现个案是亲职教育的疏忽,父亲角色的长期缺位,家庭因素是最大的影响,特别是对孩子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上带来很多阻碍。
社工在本案中,由于案主儿子为未成年人,所以首要目标是确保案主儿子的人身安全,随后是让案主学习正向管教和提升沟通能力,处理好夫妻及亲子关系。
在跟进的过程中,虽然案主的情况反复,夫妻关系及亲子关系的良性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呈现波浪性;整体上,案主与妻子的关系越来越好,夫妻之间可以多分享自己的感受及一同讨论、解决问题;
案主逐渐转变,对儿子的教育慢慢从打骂转变为正向的说教,父子之间沟通的频率也逐渐增加,案主儿子也重新返校,愿意与家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在学校的事情。
个案阶段性结案,而社工后续会继续跟进,需继续巩固案主的正向管教知识,协助案主夫妇制定对儿子的教育的计划,及加强亲子之间的沟通。
案主服务介入前期: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紧张,对于妻子的态度是埋怨,不满意,认为儿子是无药可救,对儿子的情况很无奈、焦虑,甚至绝望。
案主在服务的过程中,学习到正向管教和有效沟通的技巧,逐渐地看到成效:与妻子之间有更多的有效沟通、能自我调节情绪、遇到困难会与妻子商量寻求解决方法、亲子关系缓和、儿子最终返校等等,案主与家人相处的方式有所改变。
案主表示现在一家三口会主动带上案主父亲外出游玩,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案主儿子主动与社工沟通的频率增加,逐渐将内心的感受分享给身边人。
案主向社工反馈,儿子对自己的态度越来越好,虽然会出现对质的情况,但双方的处理方式更加理性,案主表示面对负面事件,可以控制到自己的情绪,案主也愿意与社工分享内心的感受及与妻子的沟通内容。
最令案主惊喜的是,儿子愿意返校,并且愿意与自己讨论问题、遵守承诺、约定。案主感受:“很开心,儿子愿意与我交流”,“儿子回学校了,也愿意告诉我学校的事”,“妻子和儿子终于没有见到我回家之后就沉默了”。
1.服务前期,社工曾经也因为案主儿子不返校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而对服务的目标产生疑问,究竟对象是案主还是案主儿子?
在介入初期,案主经常失败,令到案主重新又回到非理性的认知层面,觉得自己做什么都是徒劳,很想放弃,社工也感到气馁,不知所措。
社工在督导的指导下,将个案整体性地分析:其实忽案主自决也很重要,假如介入服务后并无成效,社工需要清晰告知案主及其家人后果是怎样,我们当初设定目标就是为了努力地去改变现状,而如果当事人确定不想社工介入,社工会尊重对象的选择并需要告知有什么样的后果,大家要面对怎样的结果。
2.社工介入前期服务,案主对社工不够信任,甚至在讨论非理性的认知的时候,案主会立即否认和不愿意再和社工沟通的情况,所以社工需要判断案主的配合度,是否现阶段未适合与案主进行更深度问题的探讨?是否需要关系进一步的建立才开始尝试触碰案主不愿意面对的部分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