薰衣草之永远的约定2008年,皮克斯公司出品了一部动画长片《机器人总动员》,当年以6250万美元的票房成绩击败了充满浓郁东方韵味的动画《功夫熊猫》,获得第81届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影片运用全球领先的CG技术深入探讨了一个机器人的“宇宙爱情之旅”,高度拟人化的叙述手法让观众在享受视听盛宴时感受到了来自心底的暖流,然而这仅仅是一个关于瓦力和伊芙的“爱情故事”吗?恐怕远远不是。
在反复观看了多遍影片之后,我仍会被其中宏大的多元主题所深深震撼,抛开科技的外衣,这部影片在氛围营造、细节展现、人物塑造、剧情铺垫都与影片主题产生了密不可分的关联,很多人看完影片之后心中总会有一种莫可名状的复杂情绪,表象便是被瓦力与伊芙真挚的爱情所感动。
其实,影片的主题内涵之丰富是构成情感共鸣的最主要原因,皮克斯作为全球顶尖的动画东西,并不是因为其超强的动画设计能力而闻名,而是将多元文化主题通过简单浅显的方式进行呈现,以此启迪观众不断思考现实与理想、过去与未来、理智与情感等方面的关系。在我看来,影片中的主题可以概括为四个悖论:科技与环境、情感与商业、孤独与温暖、希望与绝望,这四个悖论一次又一次地对生命的意义进行叩问,既彼此区分,又相互联系,共同完成了对影片主旨的升华。
01、科技与环境的悖论:科技进步以牺牲美好家园为代价,科技本无意义,却因为环境的恶化赋予了现实含义,这种悖论式的存在更具启发意义。
科技的进步为人类社会创造了高度富有的物质生活,人类的一切需求似乎都可以得到满足。随着对科技日渐加剧的依赖程度,现实中,我们发现这种科技的进步却造成了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科技如同一把双刃剑为人类梦想插上了翅膀,却也无形中成为人类梦想实现的现实枷锁,科技进步能否抵消环境的恶化带来的恶果,这是本片隐含的深层叩问。
“机器人总动员“原名为”Waste Allocation Load Lifters – Earth,也即为地球垃圾分装员,影片将其缩写为WALL-E,成为“瓦力”的音译,隐喻的便是地球700年之后科技进步带来的环境恶化之殇。地球成为一个巨大的垃圾填埋场,没有任何的生机,瓦力作为唯一的机器人每天重复性的工作让一切显得格外冰冷。与它作伴的仅有一只生命力顽强的蟑螂小强,荒凉之感油然而生,瓦力破旧的外表更像是一个垃圾的衍生物,而不是科技进步的产物,尤其是与工业化产品伊芙相比,光鲜亮丽与落魄萧索构成截然反差的机器形象,但科技进步又意味着什么呢?
人类退缩在太空飞船中,忘记了海洋、陆地、天空的含义,生存空间的压缩似乎也预示着欲望的退化,他们成为了机器的奴隶,失去了奋斗的意义,成为如同机器一样的“行尸走肉”,“地球清理行动”期望能够恢复地球原有的生态环境,可是却发现再先进的科技水平也无法孕育一只盛开的花朵,计划在700年间一次次失败,阻止着人类归回地球的愿望。
地球在这里象征了人类精神的家园,影片中的飞船名叫“真理号”,隐喻“人类探索真理的步伐从未停歇”,这种真理既包括未知宇宙,也包括内心的精神,但科技进步竟然造成精神空虚和家园丧失却成为不争的事实,科技作为一种工具显然背离了人类的初衷,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末世场景极易引起观众对于科技反噬带来的思考,在这样的环境下出现的情感显然更具看点。
02、情感与商业的悖论:人类情感融合被商业化利益所取代,商业价值基于人类情感之上,强烈的反讽效果揭示欲望与人性之间的背离关系
人类的欲望永无止境,正是这种贪婪与自私让人类义无反顾开始商业开发,情感缺失成为影片无法回避的一个主题,机器逐渐代替了人类的手和脚,人类除了躺在舒服的机器上,丧失了交流、沟通的能力,情感融合被商业化利益所取代,影片对于这种现象采用了反讽的方式表达了导演的态度。
“巨购”公司成为人类社会中超级资本集团的化身,在每一个细节处我们都能看到巨购的身影。废墟之下的公司LOGO,真理号中循环滚动的商业广告,人们的衣服上、走廊里、学校中随处可见的广告宣传展现出商业资本对于人类精神的不断影响。在这些无形广告的影响下,人们选择同样的出行、娱乐、生活方式,看似是一种享受,却造成了情感上的隔膜和鸿沟。
地球上的瓦力还有小蟑螂陪伴,真理号上的人类则每天重复着单调的生活,他们渴望与人交流,却找不到交流的支点,归根结底在于资本集团对于垄断资本的欲望,在他们眼中,支配人类行为的根源在于物品的充足,而不是情感的连结。人类过多的交流会压榨使用公司产品的可能性,而这个可能性的衡量标准就是金钱。财富让人类的真实需求发生了曲解,这种病态的消费意识与荒凉的地球状况折射出人类永无止境的欲望,物品废物过剩正是人类毫无节制的过渡消费产生的结果,也造成了意识形态的扭曲和情感沟通的不畅。
人类日益肥胖的肢体意味着缺乏必要的运动和交流,商业化普及让真理号呈现出繁荣兴旺的景象,但却阻隔了人类交流的欲望,每个人都处于各自封闭狭小的空间,必然也会造成后代繁衍的障碍,虽然影片没有明说,但体态的臃肿和容貌的相似都指向这些人类存在基因工程的可能性,商业价值建立在人类情感之上,侧面说明了人类家园毁灭的深层原因。
影片借用悲情的故事外壳,无时无刻不在诉说着欲望、人性与商业之间的博弈关系,情感作为人类最为可贵的精神财富在影片中仅通过两个机器人之间的“爱情”发生勾连,胖子约翰也因为瓦力和伊芙的感情而引发共鸣,找到了有缘的心上人,这些都表明情感本能并不是消失了,而是被遗忘,这种反讽含义指向了影片更深层的意境:关于孤独和温暖的讨论。
03、孤独与温暖的悖论:在废墟中体会孤独心境,在温暖中感受浪漫“爱情”,心境的变化由于两个机器人的“生动演绎”变得真实感人,隐喻人间真情的美好
孤独和温暖属于人类的情感体验,但在地球,瓦力具有了这样的情感,孤独的心境时刻影响着瓦力,瓦力的孤独其实正是人类内心情感渴求的潜意识表达。在孤独的太空,人类渴望得到温暖的关怀,却发现每个人成为了一座孤岛,生活陷入了无尽的虚无,孤独寂寞在地球废墟的情景中愈发明显。
机器人一旦具有了思维,考虑的不是发展和未来,而是期望得到关注和认可,如此温馨的场景提醒人们不要让冷漠变成习惯,不要用拒绝阻隔关怀。伊芙只是万千机器人中的一员,却神奇地成为机器人中的异类,而她的后知后觉恰好映衬出瓦力的先知先觉。瓦力表达感情的方式如同一位天真的孩子,他期待“牵手”,兴奋地将自己收集的破烂一件件展示给伊芙看,为她遮风挡雨、划船游玩,充分拟人化的方式让瓦力很容易走入观众的内心,引发情感的共鸣。
在影片21分钟之前,孤独的瓦力在地球日复一日的工作,没有一句台词,直到伊芙说出了自己的名字,昏黄的夕阳才映衬出瓦力和伊芙的真情实感,当瓦力得知伊芙要离开地球,他奋不顾身地抓住伊芙的飞行器,表现出了人类不顾一切的精神,只为追求心中仅存的温暖,地球长期的压抑状态让瓦力异常珍惜这份感情,他愿意舍弃一切来追求伊芙,这种大无畏的精神更令人感怀。
伊芙的回应更像是一位姗姗来迟的腼腆少女,从一个懵懵懂懂的状态逐渐被感化、敞开了情感的心扉。孤独和温暖一直存在与瓦力和伊芙身上,唯一变化的是他们对待感情的方式,感情需要双方的彼此付出,瓦力的爱情具有古典主义色彩,在断壁残垣的不远未来,是否也会有如此真挚的感情存在?影片看似讲述一个爱情故事,却隐喻着关于希望与绝望的悖论。
04、希望与绝望的悖论:生态的恶化、社会的失衡和情感的缺失成为影片的核心要素,悲观氛围下的乐观精神提醒观众永远不要丧失对美好未来的信心
每个人的心境随着环境的变化随之改变,导演将本片的背景虚拟化,构建出了三层困境,分别为生存困境、社会困境和情感困境。一望无际的沙尘暴在地球肆虐,人类无法安居在幸福美满的家园,被迫开始了太空之旅,关注的不再是精神世界,而是纵情享乐,彼此漠不关心。种种表象构成了本片挥之不去的悲情色彩,可在这份悲观中,导演却给出了自己的解读,伊芙来到地球肩负的任务便是寻找生命迹象。
由此可知,即使说出“土壤中能否长出披萨”这样的无知人类也从未放弃过对地球家园复苏的希望,哪怕这个希望遥不可及,但只要星星之火便可呈燎原之势,人类绝不应该丧失掉对外来的信心,绝望和失望就如人类内心一根橡皮筋的两端,一直进行着力量的角逐,而起决定作用的便是内心的乐观精神。
影片不想探讨生态恶化和社会失衡的原因,而是基于“生态难民”这样一个虚无缥缈的支点来展现人类精神世界构建的重要性。地球家园的荒凉并未将人类赶尽杀绝,而是寄予在未知的宇宙,如同浮萍一样不断的飘荡。
导演更想探讨的是在环境恶化的状态下,如何让人类解脱“心理困境”。采用颠覆传统观念的喜剧氛围营造取代严肃、凝重的传统说教,让两个毫不相干的机器人通过情感的关联产生爱情,借此来启迪观众思考人与机器、发展与平衡、精神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人类如果缺少了精神的支撑,与机器何异?机器如果拥有了情感,又是否能够像人类一样生活?绝望困境中希望究竟重要还是渺小?又将带领人类走向何方?这些深层的哲理问题用戏剧性的反转套路得以诠释,可能答案因人而异,但导演最终仍然对人性抱有极其乐观的态度,所以将真善美等等最美好的品质赋予个了瓦力和伊芙,影片也让瓦力“牵起”了伊芙的手,象征着只要不断努力,希望终成现实的美好希冀,提醒观众永远不要丧失对未来的信心。
《机器人总动员》以爱情为母体,通过对生存空间的争夺和诗意生活的追寻探究人类情感与商业、环境、科技等多方面的深层问题,现实语境中的浪漫主义基调和精神世界的理想主义表现不断融合,通过瓦力在发达社会中孤独的情感诉求,唤醒人类那些内心深处缺失的情感,也让观众在光影世界中得到了心灵的慰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