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子艳史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联合北京百分点科技集团公司通过战略合作构建总站的生态环境监测数据治理体系,建立了数据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已初步形成智慧监测数据底座。
为推动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资源共享共用,实现数据规范化管理,支撑利用大数据技术提升生态环境监测智慧化、智能化水平,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以下简称总站)联合北京百分点科技集团公司通过战略合作构建总站的生态环境监测数据治理体系,建立了数据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初步形成了智慧监测数据底座
,以“一套数”真实准确为目标,探索解决数据资源分散、数据标准不统一、数据共享效率不高、数据资源管控能力相对薄弱等问题,进入了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跨越提升的发展新阶段。
围绕构建生态环境监测数据治理体系,总站编制了总站数据资源管理办法、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资源目录、数据存储技术规范、生态环境监测数据治理通用规范、生态环境监测数据集加工处理规范、生态环境监测数据产品清单编制规范、生态环境监测数据产品清单等一系列技术文件,建设部署了生态环境监测数据治理平台,以大数据全栈技术能力为支撑,依托数据接入、治理、处理、管理等工具,有效解决数据质量、数据命名和定义冲突、数据安全等问题,实现一站式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
目前,总站已完成数据资源共享服务平台部署,并于2022年5月18日启动平台内部上线试用。平台支持数据资源目录查询,支持文件、API接口等多种形式的数据服务。通过该平台已累计向全国生态环境质量会商系统提供稳定的数据服务299项,具备了面向其它应用系统、生态环境部系统业务人员提供高效数据共享服务的能力。结合区县环境空气质量数据联网成果,总站组织开发了2022年度京津冀及周边重点区域“2+26”城市区县环境空气质量监测逐日数据集。通过在生态环境监测数据产品加工处理流程、质控环节把关,编制逐日数据集加工治理方案,让数据集有了自己的出生信息。该数据集已成为数据集治理的标准化产品,为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规范化治理积累了经验。截至2022年6月23日,总站共实现汇聚并治理数据3.94亿条,涵盖大气、水、预报等多项监测业务,梳理归纳国家标准288项,行业标准1030个。
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基础。6月22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强调要加快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总站将充分利用海量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资源,发挥“一总多专”优势,大力推进大数据等数字技术与生态环保工作深度融合,加大现代化信息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的作用,确保数据“真、准、全、快、新。针对日益增加的监测数据共享共用要求,构建智慧监测数据底座,持续挖掘质量更高、应用场景更广泛的生态环境监测数据产品,提供更全面、更高效、更稳定的数据共享服务,立足全国生态环境监测“数据中心”定位,发挥数据要素开发利用引领作用,助力释放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应用价值。
上一篇:生态环境部召开2022年全国自然生态保护工作会议下一篇:生态环境部发布7月上半月全国空气质量预报会商结果:以良至轻度污染为主
按照江苏地标《近岸海域海洋环境在线监测站点建设技术规范》要求,近岸海域海洋环境在线监测单元应包含温度、pH、盐度、浊度、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活性磷酸盐、总氮、总磷等水质监测单元,亦可根据监测需求增加气象、水文监测单元。
近期,江苏省镇江环境监测中心联合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以及江苏省南京环境监测中心共同对一家跨区域已停产的矿业企业及周边土壤风险状况开展联合调查。
防城港市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从2022年10月起开始,对重点行业企业开展秋冬季空气质量改善帮扶行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