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210驱动1982年,蔡鹤皋(左)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工学院与董菲尔德教授在实验室合影
然而,石化企业不是十分信任自主研发的设备,蔡鹤皋团队的生产线和码垛机器人成为了进口设备的“替补”。
投产不久,重金引进的生产线“趴窝”了。有机会“上场”的国产生产线和码垛机器人,不仅稳定性强,还便于维修,很快赢得了国内企业的信任。从那时开始,蔡鹤皋便带领团队稳扎稳打,逐步收回被国外机器人生产线占领的国内市场。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为加速推进中国工业机器人的产业化,蔡鹤皋将目光聚焦到汽车企业的自动化生产设备上。1995年,工业机器人产业化项目被列入国家“863计划”,蔡鹤皋是项目总负责人,他们的目标是在五年内为“一汽”焊接总装厂研制出汽车工业机器人。同时,扶持企业培育自主制造、生产机器人的能力。
在汽车工业机器人项目实施的五年里,蔡鹤皋带领团队为企业培养出一批技术人才,使他们具备了自主生产工业机器人的能力。到2000年,项目第一阶段任务结束,他带领团队根据企业生产需求,成功研发出20多台弧焊机器人、喷漆机器人、搬运机器人。
不过,由于多重因素的影响,“一汽”并没能投资建厂生产汽车工业机器人。蔡鹤皋对此痛心疾首,“我们国家应该尽快建立一个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民族机器人工业,出产中国品牌的机器人。目前这个进度比较慢。这里有很多原因,我想这不只是技术上的原因,而且还有市场机制、管理机制、资金运作等种种原因。”
蔡鹤皋认为,民族工业产业化这条路,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近年来,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需求迎来了爆发式增长。在蔡鹤皋看来,中国工业机器人大发展的时代已经到来。怎样培养机器人研究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培养能够承担大项目的领军人物,成为他着重考虑的问题。
在一次全所会议上,蔡鹤皋说:“我要搭建一个平台,研究所的每一个人在这个舞台上都有表演的机会。这个舞台对大家是平等的,是机会均等的。不管资历深浅,毕业早晚,都可以申报课题、负责项目。”
这项措施实施以后,大家积极性空前高涨。有些刚毕业工作的年轻人没有挑大梁的勇气,蔡鹤皋就给他们鼓气,告诉他们怎么选题、怎么写申请报告。在这种自由的科研氛围中,许多人都申报了课题。
蔡鹤皋把年轻人比喻为禾苗,“当然禾苗不可能长得一样高,这和每个人的基础能力和努力程度有关。苗长得高、长得快的我就多浇水、多施肥,让他长得更高更快。浇水施肥就是加担子、加任务。能担起50斤,就给他加到100斤;能担起100斤,就给他慢慢加到200斤。”
也许正是这些“高压”政策,蔡鹤皋周围很快凝聚了一支学术思想活跃、富有创新精神、具有冲击国际前沿能力的年轻科技团队。蔡鹤皋还结合学科的特点,吸收不同学科的优秀研究生,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学科交叉、人才互补的良好局面,而良好的学科环境又进一步地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人。
在人才培养上,蔡鹤皋特别强调德才兼备。他经常跟大家说:“有苦自己承担,有利让给别人,如此,才能攻克大的科研课题。”他还常常告诫学生,国家投钱,来之不易,一定要认真,对人民负责,对国家负责,为国家科技发展作出贡献。
至今,蔡鹤皋培养了120余名博士,70余名硕士,其中许多人成为机器人领域的专家和业务骨干。王树国、孙立宁、刘宏、赵杰、邓喜军、李瑞峰等机器人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都是他的学生。
蔡鹤皋说:“我心里最大的满足,倒不是我在科研上取得多少成果,而是培养了一批年轻的学术带头人。他们又做出了更多更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又培养出更多更高水平的人才。”(吉星 何苾菲)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