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碟中谍8·最终清算》映射现实谍战 美式价值观输出 一大败笔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5/8/2 21:27:22 | 【字体:小 大】 |
波斯小基王佳鑫《碟中谍8·最终清算》正在中国大陆热映,宣告了“碟中谍”系列29年的电影即将落幕。在影片中,62岁的汤姆·克鲁斯(“阿汤哥”)依旧以伊森·亨特的身份,带领碟中谍小组走向终极任务,挑战人类拯救的最后一搏。阿汤哥的勇敢演绎无疑令人惊叹,他的体能与状态甚至让许多年轻人自愧不如。然而,岁月的脚步不可阻挡,《碟中谍8》以伊森·亨特在地铁站广场与碟中谍小组成员一一默然告别的方式,宣告这段历史的终结。这一幕也深刻体现了影片核心的情报主题:无论生死,某些事情在背后依旧隐秘进行,既为深爱的人,也为那些素未谋面之人。这种隐蔽的战线共同性,正如中国国安界的“于无声处听惊雷”。
然而,影片在北美的表现却并不如预期。自5月23日上映以来,特别是在美国市场,反响冷淡。观众反感的根源之一,便是影片过于直白的中情局叙事,反复强调美国的“最强大”。这让人感觉片中的“强大”与普通观众的现实生活相脱节,尤其是影片试图以衰落的经济和军事现实强行推销美国至上的话语,这种做法触发了不少观众的不满。
影片的另一大核心主题是,碟中谍小组与“智体”人工智能(AI)之间在全球核安全问题上的生死较量。尽管影片展示了人力情报依旧是制胜的关键,但它对于AI威胁的表达显得空洞且不够有力,未能有效传递出AI可能带来的震撼。这一现象暴露了好莱坞在描绘当下科技威胁,尤其是AI威胁时的困境。
更为致命的是,影片贯穿始终的潜台词,传达了“反AI即爱国”的理念,将中情局的反AI行动包装成了一项正义事业。这种生硬的意识形态捆绑,不仅削弱了影片的深度,也让观众的兴趣逐渐消退。
《碟中谍8》的拍摄方式延续了《碟中谍7》的背靠背制作模式。在这段时间里,年近六十的汤姆·克鲁斯与时间赛跑,影片也呈现了中情局固守人力情报的坚定信念,抗拒AI的强烈态度。讽刺的是,当影片上映时,现实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025年1月28日,隶属于“美国西厂”的政府效率部迅速展开了对中情局的AI渗透与接管工作。从情报分析到决策支持,核心权力已经逐渐移交给了AI算法。如果《碟中谍8》是在这一历史时刻诞生,其剧本无疑将大不相同。
现实的进程甚至比电影更具戏剧性。在政府效率部AI接管后不久,中情局居然重新启动了传统的间谍招募工作。这一变化映射了全球情报界对AI冲击时的焦虑与困惑,影片中中情局从对AI的恐惧到强烈敌视的转变,恰如当下全球情报机构的心态。
《碟中谍8》最终成为一曲双重悲歌——它不仅是伊森·亨特银幕生涯的告别,更标志着人力情报时代的终结。在现实世界,情报战场已经悄然发生了彻底的变革,人工智能的冷静逻辑逐步压倒了人力特工的神话。这场告别不再是关于荣耀,而是时代变迁留下的深沉回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
|
 栏目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