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inite2019最惨的人变成了2020最幸福的人。造车领域的外来者们乘风破浪,造车老兵们又再次起航。软件能不能完全定义汽车暂且不说,汽车行业的革命性变革,已经开始。
新能源汽车发展如火如荼,就算有人坐在电动车里喊冷,但是春天也已经来临。传统车企的新品牌“国家队”纷纷集结,自主品牌的升级也初见成效。
2021年,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汽车智能化、网联化的步伐会越来越快,有哪些新功能即将大规模上车呢?我们来做一个大胆预测。
OTA的普及,代表消费者和车企之间不再是一锤子买卖的关系,常用常新,双方都有长期价值。
2012年9月,特斯拉在Model S参数图片)上完成了全球首次汽车OTA升级。此后, OTA升级概念席卷汽车行业,2020年我国乘用车OTA装配量将达到30%以上,到2021年这个数字预计将超过50%,车辆是否具备OTA功能已经成为年轻一代汽车消费者的重要考量因素。
OTA升级带来的好处是非常清晰的。今年4月,蔚来汽车通过OTA远程调校了蔚来ES8和ES6搭载的空气悬架,升级后的车辆对细小震动过滤得更平稳;5月特斯拉Model 3通过OTA把制动距离缩短了6米。
近日宝马集团宣布启动有史以来最大规模OTA升级,在全球范围内将超过75万辆BMW汽车的BMW 7.0操作系统升级到最新版本,内容包括智能语音助理、车内数字化应用、智能投屏、智能泊车辅助系统、尾门开关等。
随着汽车的不断智能化,OTA在汽车行业在已经形成了竞争效应。相对来讲,车载软件升级(SOTA)比较容易实现,但汽车固件升级(FOTA)需要硬件预埋,涉及EEA架构,在新能源车上比较容易实现。
不过随着产业融合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传统车企开始涉足FOTA升级,自主品牌表现尤其积极,就在12月初,长城H6和吉利星瑞分别宣布实现整车FOTA。
OTA升级,对消费者而言意味着不用换车,不用回店刷机,点击几下确认就能得到新的体验,而这也将成为车企创造价值的新途径。
特斯拉Model 3百公里加速由4.6秒提升至4.1秒的OTA升级服务收费14100元,最近吉利汽车推出的首次FOTA升级服务售价为5777元。
从驾乘体验改善到自动驾驶等高阶功能落地,OTA正在成为汽车产迭代的基础和必备能力,并且还有很多可以探索的可能性。腾讯自动驾驶总经理苏奎峰曾表示:“汽车在运行中,无时无刻不在产生数据,以海量的用户数据为基础,驱动技术、产品的研发升级,我们将有机会借助OTA技术带来个性化的、千人千面的自动驾驶和用车服务体验。
近两年来,高等级辅助驾驶(ADAS)功能高度普及,从L2-L2.999级别的自动驾驶功能几乎成了新上市车型的标配。虽然带小数点的分级略显戏谑,但技术的积累和进步确是不争的事实。
9月,蔚来发布了NOP 领航辅助,融合车载导航、高精地图和辅助驾驶,可实现自动驶出匝道、自动变道等功能;小鹏汽车的自动泊车功能目前在场景数量和识别率方面已经超过了特斯拉Model 3。
除了造车新势力,长城、长安、广汽等头部自主汽车品牌在自动驾驶方面的布局也走在前列。
事实上,在商用车领域,港口、码头、矿山等相对封闭场景中的,高等级无人驾驶商用汽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运营规模。当然,乘用车领域也不乏车企宣称实现了L3级自动驾驶功能的量产。尽管从实际效果看,宣传的作用更大一些,但2021年L3级自动驾驶功能的确有希望在更多的乘用场景中落地。
目前国内自动驾驶头部玩家已经基本完成了算法搭建,Robotaxi在长沙、北京、上海、广州等多个城市展开了试运营,无人驾驶汽车的实际道路测试也在众多城市和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区展开。
即便自动驾驶道路测试面临里程长、成本高、极端场景可遇不可求等挑战,但虚拟仿真测试的快速普及,让行业在短时间内突破测试瓶颈成为可能。目前,各地都在逐步开放城市道路测试区域、完善智能网联测试基地,通过虚实结合的测试方式,加速算法的研发和验证。
不久前公布的2020全球新能源汽车创新技术之一,就包括腾讯自动驾驶云仿真技术,通过三维场景重建,自动生成交通场景生成,云端高并发场景运行等能力,具备每日测试1000万公里以上的能力。
另外,随着 5G技术商用的步伐推进,5G-V2X技术也将加快应用探索、行业标准制定等相关工作,这将为更加有效的车路协同提供基础支持,推动自动驾驶汽车的落地。
下一代智能座舱,在感知、服务和交互三个方面都要有大幅的提升和相互的配合。AR导航是非常典型的应用案例而且具有很大的应用拓展空间。
融合高精度地图、多传感器融合、抬头显示、增强现实等技术,把导航信息精准、逼真的贴合路面,带来更加完美的导航体验,这样的功能在Marvel X、埃安V、星途VX/TX、全新奔驰S级等车型上已经实现。
AR导航的应用潜力并不局限于导航。融合汽车的LBS、场景感知等能力,AR导航蕴含着众多提升用户服务的可能性和巨大的商业价值。
例如,依据车主兴趣针对性的展示附近新开店铺;商家折扣、活动;影院新片之类用户可能需要或感兴趣的信息;在停车场,为用户指引停车位、充电桩、电梯间等。
除此之外,AR导航在自动驾驶方面也有很多的应用潜力。例如,多传感器的融合,能让AR导航在大雾、大雨、沙尘等极端天气和黑夜环境中保持精准的行车指引,提升驾驶的安全性;此外,障碍物检测追踪、行人碰撞预警、以及借助V2X技术实现的盲区检测预警等功能,也可以借助AR导航实现更加直观、有效的用户提醒。
大约十年前,车载语音助手开始进入车内。在驾车场景中,语音操作比物理按键要更加方便、安全;随着体验的不断完善,用户的使用车载语音的习惯正在逐步培养,“你好,小X”,成为很多用户对新车说的第一句话;近年来以蔚来nomi为代表的各种软萌、酷炫的形象接连上车,又掀起了车载语音助手形象化的大潮。
客观来说,车载语音助手核心的AI语音交互能力,还有不少提升空间,但行业对更加完善的交互体验的追求也从未停止。
例如,近两年迅速发展的全双工交互技术,正在改变当前车载语音呆板的一问一答定式交互模式,提供一种更贴近于人类对话的交流体验,同时多音区控制、声纹识别等技术也在逐步上车。
除了语音,基于眼神、表情、肢体动作等多模态交互也是人车交流一大发展趋势。基于面部表情检测的驾驶防疲劳提醒,基于手势控制车内音量大小等功能,已经出现在一些车型上。随着人车交互手段的不断丰富,车会更加准确的理解人的意图和需求,并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
从任务驱动到场景驱动,是汽车实现高度智能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任务驱动是汽车基于人给出的明确指令而做出反应;而场景驱动是汽车基于对人需求的理解、车辆自身的状态、所处的位置以及车上应用服务综合做出反应。
让车具备主动提供服务的“智力”,需要在大数据之上配备汽车“场景引擎”。它融合人工智能引擎,通过对车辆、用户、环境、生态、交通数据的综合分析,判断用户的需求和意图,主动推送服务。
例如,在任务驱动的模式下,车没油了,车辆会亮黄灯提醒,车主需要手动搜索加油站,并导航前往。而场景引擎是可以完成判断和推送的一套流程,还可以根据价格优先或者效率优先等不同需求,配置不同的推荐结果。
手机应用服务中的智能推荐已经培养起来的用户习惯,在智能汽车这个新终端上依旧会延续。伴随着车载应用生态的丰富,从找充电桩、停车场等基础需求,到餐饮、自驾等场景中的娱乐需求,场景引擎的主动服务将带来更加便捷的出行体验,同时也能帮助车企创造更大的价值。
|